黄河流域古村落生态发展模式与政策评价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黄河流域山西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减贫的经验及面临的困惑

山西已经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村镇占整个古村镇数量的三分之一,省建设厅通过前期实地考察,对每个古村镇的详细情况做了汇总,我们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和实地调研来选择可以作为模式的古村镇,其中,在开发较好的古村镇中根据不同的投资主体选取了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古村镇,在开发较落后的古村镇中选取了资源丰富价值很高的三个典型古村镇。通过对经验的借鉴和缺陷的总结,希望为其他古村镇的保护开发提供参考。

(一)古村镇保护与减贫的山西经验

1.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的古村镇——静升镇减贫模式

(1)静升镇保护开发及减贫模式

静升镇,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北12公里处,全镇面积57平方公里,共有16个村委、25个自然村,人口2万余人,静升镇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有“华夏民居第一宅”——王家大院,驰名海外的元代古刹——资寿寺;又处在祁临高速路灵石出口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利,是全国重点小城镇之一。

静升村不仅有大量的有价值的古建筑,还保存有形成历史风貌的环境,因此保护分为两部分:历史风貌地区的分类保护和古建筑单位的分级保护,修复型博物馆保护模式。静升保护与减贫的主要模式有:

①参与开发的主体。1996年,政府正式介入王家大院的旅游开发,王家大院民居艺术馆在静升王家大院挂牌,王家大院作为景点对外开放。2000年县政府注册灵石王家大院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企业性质为国营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均由县政府委派,公司实质上没有自主经营权,且每年还需要负责大量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收益的行政接待工作。

②收益分配方式。王家大院景区的门票收入直接上交县财政,然后由县财政统一分配,形成专项资金下拨给公司,包括管理费、维修费、宣传费用等。镇政府每年只收取村中停车费20万元,以及政府投资相关服务设施带来的收益。

(2)静升镇现有减贫效果及存在问题

减贫效果:一是随着旅游的发展,静升村第三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静升村人口4050人,其中有劳动力1894人,从事第三产业人数有543人,占劳动力的17%,近五年来平均增幅为19.9%。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以往的外出打工逐渐转变为在村内从事第三产业。据统计,2009年,第三产业产值直接门票8000余万元,间接收入40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2600元,近五年来人均收入平均以14%的速度递增。

问:为什么你不在外边打工了?

答:我从21岁就在外边打工了,在外边打工有五年了,前两年打工还可以,每年差不多能赚3万吧,从前年就不行了,可能是金融危机吧,外边工作不好找得很,很多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可想而知我们农民工更不好找啊,我是从2009年年底从深圳打工回来的,五年没回村里,想不到村里旅游搞得这么火热,所以我过年就没再去,现在我在路边开了一家湖南湘菜馆,虽说才开了半年多,生意还可以,每天能收入200元左右吧,我还是对我的饭店充满信心啊。

——李小波

二是随着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静升的道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

当地政府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在静升外围修筑了高速公路及省级道路两条。静升村内,除主要景点道路仍为青石外,大部分巷道已进行修缮加宽,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为了满足旅游用水的需要,全村修有自来水厂一座,居民生活用水全部为自来水,水质到达国家饮用水标准。村内建有两台100千瓦变压器供电,线路高空建设,有效地保护了古民居,满足了居民生活及生产用电。

问:大爷,您觉得咱们村路、水、电情况咋样?满意吗?

答:我们村现在的情况好多了,想想八几年的时候,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一下雨路上全是泥,路滑的根本没法走,就更别说是拖拉机等机动车了,而且下雨水就排不了,家家门口堆着泥袋子,要不是政府搞旅游,哪能现在这么好啊……

——王福生

三是静升村教育和医疗健康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问:自咱们村搞旅游开发后,旅游产生的效益对教育和卫生情况有什么影响啊?

答:现在,我们村现有初中、小学各的一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居民受教育程度较高,并且随着旅游的发展,导游及其他服务行业等专业人员的短缺,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参加相关专业培训,居民通过劳动力转移培训已成为提高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现有乡卫生院一所,医疗设施基本齐全,医疗水平较高,医疗收费水平不高,村民基本上满意。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教育和医疗健康的投入。

——李镇长

静升镇存在问题:一是村民直接从旅游业中和获得的收益甚少。静升村每年旅游带来的门票收入高达8000余万,除了一部分用于村内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及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外,大部分收入直接纳入县财政,村委会及村民得到的补偿几乎没有。

问:每年村里给每人分配多少直接门票收入?

答:几乎没有,旅游的门票收入都归政府了,对我们村民一点补偿都没有,我觉得村里应该给我们大家每人都给予补偿,我们每天都受到噪音、垃圾等带来的污染。

——陈俊

二是缺乏合理的补偿机制。随着近年来静升旅游事业的发展,当地政府不断加大旅游投入,延伸旅游产业链。当地政府对王家大院及附近古民居进行集中开发,集中搬迁,但对古宅中搬迁居民的合理安置及补偿缺乏有效地机制,部分存在补偿不合理等问题。

问:您在当初搬迁的时候,政府给予什么补偿条件?

答:当初搬的时候,政府答应三年后给我们建成新房,并且根据古住宅的居住面积来测定所分新住宅的居住面积,到现在我已经搬出来四年了,一直租房子住,政府别说给我们盖新房了,到现在连地基还没建呢,真不知道啥时才能结束这租房“窜房檐”的日子。

——蒋峰

三是古村中居民贫富差距比较大。贫富差距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拥有古宅的居民在进行集体开发中,政府给予了适当的补贴(如金钱、安置新房等),比其他非古宅居民获得了比较丰富的经济收入。二是居民参与机会不平等。如政府在对村里进行开发保护是,应征询广大居民的意见,而不是一下部分人的意见。

问:你在村里经济条件怎么样?

答:我的经济收入在村里算中上等吧,当初,我们这些人从古宅中搬的时候,政府给了1万多的补偿金,所以当时我们这批人比村里其他人富裕,就拿补偿金当启动金,在村里开超市、照相馆等,再加上这几年赶上我们村旅游火爆,我们那批人基本上在村里主要旅游道路上都买了门面房,抢占了有利的资源。

——马斌

(3)村落边缘及零散古宅中居民收入贫困。村落边缘和零散古宅由于距离核心保护旅游发展区远以及分布相对不集中,无法为居民带来经济上的效益

问:你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这所古院子是从我祖父那遗留下来的,到我这一辈,我都住了快20年了,你也知道,古四合院,院落较小,给排水也不方便,无法从事养殖等生产活动,村里平房的居民每年在院里喂几头猪,每年能多收入几千元,我本打算把西厢房拆了盖几间猪圈,可政府不让,要统一保护,原想着趁村里搞旅游,自己可以把房子买给政府,可我这房子地处村子外围,目前政府不收,现在是拆不得也开发不了,真是进退两难啊。

——刘文

2.以县域经济带动的古村镇——张壁村减贫模式

张壁村,是山西省介休市龙凤镇的一个行政村,又称张壁古堡,位于介休盆地东南三面沟壑,一面平川的险峻地段,海拔1040米。

(1)张壁村经营模式——企业投资

1995年,张壁古堡由张壁村委会开发建设并对外开放,2005年1月,张壁古堡旅游集团公司对张壁古堡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和经营。2005年,张壁古堡被CCTV评选为的“中国十大魅力名镇”,第二批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与此同时,张壁古堡旅游集团公司投资300余万元,对古堡的可汗庙、魁星楼、二郎庙、兴隆寺等建筑组群中的十余座建筑进行了科学的抢救性修复,还原了张壁古堡的完整风貌。近几年来,通过公司的大力宣传和保护性修复,张壁古堡在全国的知名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2009年,市政府又与山西义棠煤业公司联合对张壁古堡进行开发保护,张壁古堡旅游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①经营主体。2009年以前是张壁古堡旅游集团公司,该公司是山西省介休市一家以投资经营景区景点、宾馆酒店等旅游接待项目的大型民营企业。目前,公司下设中国第一军事古村落——张壁古堡、华夏第一柏——秦柏生态旅游区两个景点及秦柏宾馆等接待服务设施。2009年以来,针对古堡保护开发相对滞后的问题,市政府又和山西义棠煤业公司联合对张壁古堡实施深度开发,致力打造全省一流的精品景区。2009年11月,凯嘉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正式挂牌则标志着古堡保护开发进入加速推进时期。

②公司性质。公司是以投资经营景区景点、宾馆酒店等旅游接待项目的大型民营企业。

③收益分配方式。每年公司的门票收入,在上缴税收以及用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费用后均上交张壁古堡旅游集团公司。公司负责张壁古堡的开发以及日常的修缮,在一定程度上对张壁村有补偿,由于制度和分配等隐形因素,住在旅游景区内的张壁村村民未获任何收益。

④村民参与情况。张壁村的旅游发展尚不成气候,相关旅游配套设施不健全,日均游客量不超过200人(淡季)。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影响了村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深度和广度。目前,张壁村的旅游管理等日常工作由张壁古堡旅游集团公司主持,公司与社区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缺少张壁村村民的主动参与。凯嘉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张壁村吸收了少量的劳动力参与了景区的卫生打扫等工作,村口仅有一户村民经营了乡村饭店,由于缺少相关的制度、管理和资金,就餐环境较差。村民参与旅游开发利益分配的不均衡,从旅游中获得的收益也极为有限。

(2)张壁村现有减贫效果及存在问题

张壁村的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开发管理中除了考虑与旅游区所在的区位优势以及其特色资源相结合外,针对本身处于景区内的张壁村,更应该从张壁村集体村民利益出发,由张壁村的利益确定旅游发展目标、控制开发等的过程,追求张壁村在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之间的平衡,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为目标,以村民参与旅游景区发展为途径,实现张壁村的减贫和可持续发展。

①旅游产品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目前张壁村的旅游产品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主导景点为张壁古堡,旅游产品单一且层次性不强。

问:村里对旅游产品的发展有什么方案?

答:我们村的旅游产品开发刚刚起步,在未来开发过程中必须从资金、技术、实力等实际情况出发,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逐级开发,实现产品开发的层次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发展以水果采摘为主的,实践体验游。巧妙利用张壁村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农家乐旅游资源,在旅客观光张壁古堡的同时,可以到张壁村村民果园中进行水果的采摘,但是该旅游产品受到季节的限制。二是开发设计独特的张壁村旅游纪念品、旅游饭店及相关的组合产品。在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尽量考虑到村民的参与性,例如手工制品等。对村民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在提高村民旅游收入的同时,通过旅游纪念品扩大张壁村的知名度。

——张进

在不断加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应该深入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旅游产品,着力开发新的旅游精品线路,在原来已形成的张壁古堡军事文化风光游旅游品牌情况下,可以依据张壁村的实际条件大力开发果园观光游、实践体验游、军事文化游等旅游产品,增加游客的体验性和趣味性,拉长旅游产业链条,以主导产品带动全区旅游产品的整体开发,使旅游产品发展逐步呈现多元化。

②发展家庭接待。目前,张壁村没有标准的宾馆以及饭店,且旅游区旅游景点有限,介于住宿和餐饮等因素,游客的停留天数一般不会超过一天,且消费不高。在寻求景区自身发展的同时,可以将发展家庭接待考虑到发展模式中,并且在该模式中逐步达到村民脱贫致富。

问:我们村是如何发展家庭接待的?

答:依据家庭接待的标准和要求,我们村可以通过村民集资或者融资的方式,整修一定数量的民居以对外开放,旅游收益通过股份进行分红。据我们考察,该发展方式在国内多个旅游景区得到了推广,在提高景区村民的收入同时,更显示了旅游本质精神的回归,所以我们准备进行推广。

——王佳

③发展农业生态观光园。张壁村背靠绵山,面对绿野,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加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与苹果、核桃等经济作物的生长。张壁村2009年已经有超过十户村民种植苹果、核桃,且经济收入良好。苹果、核桃是多年生经济作物,连续性强,生长与结果、良种与良法、采收、运输、储藏深加工等极为错综复杂,技术要求较高。政府在提供相关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发展张壁村农业生态观光园,实现旅游产品复合型的转变。

问:您作为村里的果树种植户,每年能给您带来多大的收益?

答:我们村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别好,适合苹果、核桃、水晶梨等经济作物的生长。这几年,水果价格也不错,去年我收了1万来斤苹果,3000斤梨,年后我才卖的,收入了3万元,感觉种果树效益还是可以的。

——张健

④实现与周边地域联合开发。任何一个旅游地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张壁村只有与周边地区联合起来,在旅游资源上实现互通有无,在信息、客源上实现共享,才能在旅游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因此张壁村必须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尤其是联合介休市的各区、县进行旅游产品联合开发。将张壁古堡旅游成功纳入介休市的相关旅游产品系列中。(如下图18)

图18 张壁古堡旅游图

3.以村域自我力量发展的古村镇——皇城村减贫模式

皇城村,位于山西省阳城、沁水、泽州三县之交的北留镇的北部,北依樊山,西临樊溪,距县城约15公里。东与河南省焦作市毗邻,南与古都洛阳接壤,西与山西省的临汾市、侯马市相交,北与山西省长治市紧连,目前亚洲最大的坑口火力发电站——阳城电厂近在咫尺,通讯网络覆盖全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晋阳高速公路擦肩而过,交通条件便利。

皇城村在上世纪通过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煤炭产业,实现了资本的积累,进入新世纪后皇城村开始了“挖煤”到“挖文化”的第二次转型,如今皇城村正在向高新技术实现第三次转型。与此同时,2005年皇城村成立了了集煤炭开采、旅游开发、生物制药、生态农业于一体的集团公司——皇城相府集团,走上了集团化经营的道路。

(1)参与主体:皇城相府集团;皇城村村民

皇城相府集团:皇城相府集团是皇城相府的经营主体,该集团公司是由代表村民利益的皇城村村委会成立的,村委会作为集团公司的董事会,村支书张家胜任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集团公司下设四个分公司,旅游是其中的一个分公司。该采用村办公司的形式自主经营,经营、管理人员等主要都来自本村。公司的领导由总公司任免,具体经营由旅游分公司自己开展,公司的管理运营严格按照现代企业规范的要求进行。对旅游开发来讲,在管理体制上就实现了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把微观决策权交给企业的经营者,从而逐步建立起旅游市场经济体系。

皇城村村民:皇城村村民享有景区的所有权,但是自身不参与到皇城相府的经营和管理中,经营权交于集团公司。

(2)受益主体:皇城相府集团;皇城村;皇城村村民

每年景点的门票收入,在上缴税收以及用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费用后,提取一部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皇城村的保护资金。余下的收入由皇城相府集团和村民按照比例分配。集团公司与皇城村按照1∶1的比例分配。除20%留作村集体公积金、公益金外,其余的80%在村民之间分配。村民之间的收入分配(如图19)由两部分组成:按照皇城村的人口及房屋建筑面积分配。

图19 皇城相府收益分配情况示意图

(3)村民参与情况

皇城村一大部分的劳动力参与到村办餐饮、住宿、娱乐设施、古玩及其他旅游商品店等的经营与管理中。有的古民居居民还在室内向游客销售旅游商品或自制土特产品。皇城村的村民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皇城村的保护开发中,一大部分村民积极地参与到村办餐饮、住宿、娱乐设施、古玩及相关的旅游商品点的经营和管理中。

4.以个人资金投入为主的古村镇——上庄村保护模式

(1)上庄村的保护与减贫模式

上庄村位于山西省阳城县东,润城镇之东北,该村地处太岳山南麓,沁河东岸,青山环绕,流水潺潺,风景秀美,人杰地灵。村庄距阳城县城15公里,距晋阳高速公路入口4公里,距国家4A级景区皇城相府仅一岭之隔,5里之遥。

2009年,全村共有居民320户,980口人,耕地400亩。村里有煤业公司、塑钢门窗厂、洗煤厂等骨干企业。2009年,全村社会总收入65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一些居民家有私家车,可见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好。2009年,上庄村已全部实现了小康水平。

上庄村不仅有大量的有价值的古建筑,还保存着体现历史风貌的环境,因此保护分为两部分:历史风貌地区的分类保护和古建筑单位的分级保护,本村的保护属于修复型博物馆保护模式。

①经营主体。上庄村村委自主开发,积极吸收社会及个人资金,本村文化旅游经营、管理权限归村委会,村委会对主要建设不仅具体否决权,而且对村委会成立的公司进行具体经营、管理。

②收益分配方式。天官王府建成后,每年公司的门票收入,在上缴税收以及用于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费用后,余下的收入,上缴村委会用于对本村古建筑的修复和对村民的补偿、分红。目前为修复古建筑群而搬出古宅的居民已经按照房屋的年代和面积得到一定的补偿。

③村民参与情况。上庄村一大部分的劳动力参与到村办餐饮、住宿、娱乐设施、古玩及其他旅游商品店等的经营与管理中。有的古宅居民还在室内向游客销售旅游商品或自制土特产品等。

(2)上庄村现有减贫效果及存在问题

①三大产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上庄村境内煤炭及铝矾土等地下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以“壮大煤炭产业、发展民营企业和开发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逐步形成了煤炭、塑钢门窗、养殖、旅游开发“四位一体”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本村将旅游发展、企业生产、养殖农业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可以形成良好的旅游观光环境,为游人创造古色古香的士大夫文化古村,游客可以亲身感受这里曾经浓郁的官商文化,感受三晋大地古代民居的古朴典雅,同时也能参观乡村的动物世界,与村民一起享受大自然勃勃的生机与美好的生命。问:本村居民每年的年收入有多少?

答:我们村的产业比较多,有矿产资源,比如煤矿、铝矿;农业发展也不错,这几年一直种大棚蔬菜,菜农收入也不错;旅游从去年村里投资建设发展以来,每年村里每个人还能分点红,反正村里人均年收入差不多达10000元。

——李自学

②充满人文关怀的搬迁。通过实施新区建设、重点历史建筑保护和旧区村民住房维护,解决了旧村部分村民搬迁、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旅游产业开发问题。问:咱们村古宅里的居民是如何补偿的?满意不?

答:我们村在村南给我们盖了小区,每家一座新房子,面积根据老房子面积来定,电、水、网等设施配备都很齐全,给有老人的家庭每年补2000元,我们对村委很满意。

——王桂香

③宜居环境的打造。在原有古代建筑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炉峰岭生态园区、翠微山公园,从而改善村庄环境,为村民提供环境优美的休闲场所,促进旅游开发。问:你对现在村里的环境满意吗?

答:以前,我们村的环境很差,村里到处是铝合金加工户,垃圾到处放,自从成为历史文化名村后,村里领导也比较注重环境治理,所有的加工户都搬到村外了,基本没啥污染了,而且村里还给村民修建了许多锻炼场所。

——李传福

④多渠道筹措资金,以工程带动古村镇发展。拓宽资金渠道,建立政府投资、上级拨款、银行贷款、社会捐资的多方融资渠道,切实解决项目资金,推动工程项目带动村镇规划一体化试点工作的快速有序进行。

(二)山西古村镇保护与减贫的困惑

1.保护开发中濒临危机的古村镇——碛口镇减贫模式

(1)碛口古镇的保护与减贫模式

碛(音qì)口位于黄河晋陕峡谷中部,临县城南48公里处,南临著名的孟门古镇,因黄河大同碛而得名。黄河由北而来,湫水从东而至,卧虎山横亘镇北,黑龙庙雄峙河东,山环水抱,阴阳交会,山的气势,河的雄浑,凝成了“虎啸黄河,龙吟碛口”的壮丽图景,碛口因此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镇内的西湾村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碛口镇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总的特征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年均气温8.8度,一月均温零下8.1度,7月平均气温22.6度,年均降雨量521毫米,霜冻期为9月中旬至次年4月下旬,无霜期170天左右。

近年来,碛口镇坚持把蔬菜、红枣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多措并举,多元增收,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全镇种植红枣林1500余亩,平均亩增效益1100余元,加工的红枣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打进了国际市场。蔬菜温室种植已达800余亩,平均亩增效益1200余元,蔬菜销往离石、柳林等地,是农民收入的另一重要来源。全镇现有粮食耕地300余亩,粮食作物有小麦、谷子、高粱、玉米、糜子、豆类、薯类、莜麦等。全镇村村解决了集中供水和村村通公路的问题,全部实现了农村路网化,供水集中化。

①碛口古镇参与开发的主体:2005年,政府开始正式介入对碛口古镇的旅游开发,碛口作为景点对外开放。同年,碛口文化旅游管理局正式成立,该局直属省旅游管理局,主要管理人员均由省旅游局委派。旅游管理局主要负责碛口境内古建筑的保护、日常管理及景点建设。

②碛口古镇收益分配方式:由于古镇内开发模式主要采取修复型博物馆和原真型遗存保护,所以收益方式也分为两种。对于采用修复型博物馆的景点(如黑龙庙)采取门票制,其门票收入直接归入碛口文化旅游管理局,由管理局统一分配用于景区管理、维修、宣传等。对于采用原真型遗存保护的景点(如古民居),旅游带来的收益直接归居民所有,居民只需每年向旅游局缴纳一定的管理费。

(2)碛口古镇现有保护及贫困问题

临县就如何开发利用碛口古镇相当慎重,曾邀请来自德国、日本、法国的三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以及中国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台湾大学、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的教授学者和相关专家,就碛口的保护与发展召开专门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基本确立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碛口古镇进行了更加规范合理的保护,古建筑得到了及时的修复。目前碛口最大的困惑是太强调保护而找不到发展的方向,保护制约了旅游,也未能使本地居民摆脱贫困的面貌。如何平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碛口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

2.经济制约下尚待开发的古村镇——西黄石村保护模式

西黄石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北义城镇,丹河流域中段,毗邻晋长高速公路,南距晋城市区36公里。西黄石村全村共有2020人,3200亩耕地,人均耕地1.5亩,本村的主要产业是铸造业。2009年,本村的居民生产总值在全镇排在第六位,全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700元。

西黄石村保存众多的明清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及观赏价值,历史建筑的宜人尺度比例和合理的布局,营造出来的内部平和自然的小气候,具有很高宜居性。所以西黄石村的保护模式可以选择修复性宜居模式,即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对于遗存的历史建筑予以完整修复,在保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加强对生活服务设施的完善,重点体现居民生活品质与历史风貌的统一。更新改善的基本方式是:不改变外观和主体结构的前提下,布置现代的厨卫设施,适当考虑装饰装修,以和现代生活相适应。

(1)西黄石村的保护状况

古村镇的保护还需要本村的文保单位积极培养居民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理解,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加强村民的历史文化审美观,树立古村独有的生活价值观,优先考虑历史院落的居住。

目前西黄石村有省级文保单位2处,对古建筑的保护开发进行整体规划与监督,是古村镇开发的管理机构。

长期以来,西黄石村由于地处偏僻山区,交通闭塞,村中的民居古建珍品一直“藏在深闺无人识”。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晋长二级路和高速公路的先后开通,才给当地与外界的相互交往带来了便捷。同时,也使这个当初只在方圆邻近闻名的古村逐步被世人所知。

由于该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目前资金缺乏成为西黄石村保护开发的最大制约因素。

(2)西黄石村发展的前景

西黄石村位于沁河古村镇群,周边地区密集了很多晋商文化特色鲜明的古村镇如拦车村、洪上村、梁坡底村、润城镇、郭峪村、郭壁村、周村、大阳镇、上伏村、苏庄村等。西黄石村可以与这些古村镇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发展一体化的旅游观光模式。

西黄石村应加强对杜家大院、成家大院等具有较高地域特色建筑的保护研究和利用,注重建筑二层闲置空间改造利用,开发为旅游接待文化馆等,带动村中刺绣、特色餐饮、手工铸造等传统工艺传承开发和畜牧、林业绿化等相关产业,加强各个产业协调,完成就地解决村民就业,减少人口迁移,实现原生态民居环境。

3.濒临消失的砖拱古堡——夏门村保护开发困惑

夏门村,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10公里处,全村面积63公顷,人口1400余人,夏门村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有“世界砖拱第一堡”——夏门古堡。夏门村全村已初步形成了干支贯通、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1)夏门村的开发

2007年9月13日,灵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拓宽文化旅游业”为由,以灵政办发〔2007〕\78号文件发出“关于印发夏门古堡搬迁补偿方案的通知”。

夏门古堡位居大禹治水的“灵石口”处,建于明末清初,整个建筑于石矶之上,堡内有堡,堡堡相连;院中有院,院院相通。古堡居民代代居住,每户居民的房屋都是合法的私有财产。

灵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78号文件规定:“对拆迁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实行货币补偿,不实行搬迁安置”,言称这是“根据《山西省城市房屋拆迁条例》规定”制定的方案。但《山西省城市房屋拆迁条例》的规定是:“拆迁补偿的方式可以实行货币补偿,也可以实行房屋产权置换。除国家另有规定外,被拆迁人可以依法选择拆迁补偿方式”。灵石县不原原本本地执行《山西省城市房屋拆迁条例》,而是采取政策欺骗,强制实行货币补偿,剥夺村民依法选择补偿方式的权利。

为搞好夏门古堡的保护和开发,山西省建设厅于2007年10月9日在灵石县召开了夏门古堡维修详细规划评审会。到会专家和灵石县领导都一致决定:“夏门古堡不宜走冻结式博物馆保护模式,应有一定的社会延续……营造一个活着的古村落”。对这一评审意见,到会的专家和灵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安振禄、灵石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伟、灵石县政协副主席张学斌等23人都签了字,山西省建设厅以“晋建村函字〔2007〕398号”发出文件,要求灵石县“认真组织好规划的实施工作”;“平遥申遗功臣”之一的上海同济大学专家阮仪三和法国专家12月4日到夏门古堡考察,中外专家一致表态,应延续古村落的社会环境,营造一个活着的古村落。尽管签字墨迹还在,专家建议震耳,灵石县却全然不顾,决意要强行购买古堡民居,要把夏门古堡居民保护了400年的历史文化遗产贱卖给开发商,继而和开发商合伙开发,从中牟利。灵石县(夏门镇)已强买古堡42幢院,计有101户430余居民有房变无居,造成了极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2)夏门村开发失败的原因

一是政府和当地居民就补偿安置未达成协议。由于当地政府和村民之间就拆迁补偿没有达成协议,实行强制货币补偿,未充分尊重居民选择,导致夏门古堡目前一直处于废弃状态,毁坏程度严重。

问:你认为满意的补偿方式是什么?

答:如果非要我们搬出来,应该征求大家的意见,就具体补偿安置达成统一,作为房子的所有者,我们应该享有部分利益,我们参与的方式可以是“产权转让,采取股份制”“产权不转让,采取租赁制”两种方法。”

——梁文斌

二是古村镇保护发展模式不够成熟。在2007年的夏门村开发中,县政府一味地走古堡修复型博物馆式开发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便于对古建筑的保护,便于管理,但却失去了原始生活面貌,不利于聚集人气。

问:你最满意的开发模式是什么?

答:我觉得最好的方式是让我们居民继续住在里边,这样不仅减轻了政府负担,减少开发成本,而且还保留了原有历史生活风貌。

——梁振华

三是现有古建筑破坏严重。自2007年后,古堡至今已无人居住,损坏严重。(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