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服务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结构性缺失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脐带断裂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农村社会发展的文化基础。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我国的乡村学校在农村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文化中心”、“文化堡垒”的角色,一直以来承担着为乡村教育和农村社会服务的社会责任。但近几十年来,乡村学校与农村社会的关系被逐渐“稀释”,乡村学校逐渐成为农村社会运动中的“孤岛”。乡村学校发展中呈现的与农村文化建设相脱离的现象,我们这里称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脐带断裂”现象。

农村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当然也应该是乡村学校的母体。最初的乡村学校与农村社会俨然是“鱼与水的关系”。刘和平.让乡村教育回归本色[J].江西教育,2014(1):29.教育与农村社会紧密相关,农民可以进入学校参与田野知识的传授,教师也可以带着学生直接去田野中开展活动,教师和农民的关系也十分融洽。但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教育也逐渐进入现代化的轨道。今天的村落学校已经不再直接对农村文化做贡献,而仅仅依靠对学生实施现代文化素质的培养来作用于社区,这形成了它的“飞地”色彩。李强.中国村落学校的离土境遇与新路向[J].中国教育学刊,2010(4):29.现在的乡村学校多是寄宿制学校,学生远离了家庭,农民也被关在学校教育的大门之外。而在教学内容方面,学校教育的内容与农村生活相脱离,或者仅有一些附带作用。教科书上多是有关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关于农村本土的农业、畜牧业种植业等生产和生活知识却少之又少。

乡村教育甚至成为农村人才的掠夺机制,也成为农村活力的剥夺机制!武晓伟,朱志勇.论我国“精英式”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及其治理[J].南京社会科学,2014(2):141.远离了农村社会的乡村学校,削弱了学校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中心作用。乡村学校正在扮演着让学生“逃离乡土”的角色,使它“公共性”的文化角色堂而皇之地让位于“专业性”角色,最终导致它与农村文化建设的“脐带断裂”。

二、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缺席

虽然农民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但是乡村教师是新型农民的培养者,也是农民中的优秀知识分子,因而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主体。乡村教师应该是农村文化建设中最为活跃的文化因子,在投身参与文化建设活动中,应发挥着其设计、组织和引领作用。但是反观乡村教育的现状,乡村教师却存在严重的缺席现象。

乡村教师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缺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文化意义上的缺席,二是现实意义上的缺席。一方面,由于教师队伍的国家化,乡村教师逐渐从农村社区中脱离出来,成为一种游离农村文化之外特殊的知识分子群体。娄立志,张济洲.乡村教师疏远乡村的历史社会学解释[J].当代教育科学,2009(21):8.这些乡村教师将自己封锁在学校的围墙中进行学生的知识文化教学,而对墙外的乡土社会的情形置之不理。这就造成了乡土教师在文化意义上的缺席,他们忽视了自身在传递和发展农村文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乡村教师的流动,即“教师进城”现象,带来乡村教师在现实意义上的流失。很多学者都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但是归结起来主要可以从教师自身的原因和外部原因来分析。从教师的自身原因来看,一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城市可以给教师提供更好的福利和待遇,以及更好的教学环境。二是教师自身的价值取向,乡村教师接受了传统“进城”思想的教育熏陶,并且教师仍然将自己放在农村文化建设的看客位置,从而缺乏扎根乡土的意识和决心。从外部原因看,教师的社会地位比较低,而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更低,并且与城市教师相比乡村教师的待遇也低得多,这些促使乡村教师的效能感很低。于是,教师向城市、向教育发达的地区流动,造成了农村文化建设队伍的缩减。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空间压缩

在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因地制宜调整乡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因此,“撤点并校”被提到历史日程上来。这个决定是在城镇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从空间上来说,学校布局属于城镇基础设施规划的一部分;从长远角度来说,学校布局调整有利于促进乡村教育转型,积极发挥教育的文化功能。张洪华.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及反思[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3-5.但是,城镇化以及学校布局的调整客观上也造成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空间压缩。

为了加强对学校规模化的管理,许多小型的、相对落后的学校被拆除。这直接削弱了这些学校对周边地区文化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建成后的规模较大的乡镇小学靠近城镇,并多数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在围墙中学习与乡村知识无关的现代化知识,并接受着“逃离乡村”的教育。这意味着,乡村小学不仅是数减少,更是文化意义上的消失。

不仅如此,由于教育政策的调整,尤其是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使许多农村文化建设赖以生存的载体减少,导致大量的文化资源的流失。而且,大规模、大力度的“撤点并校”等布局调整之实施,尽管在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尤其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引领、指导、组织等方面,我们不能低估了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它所造成的直接结果是农村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淡薄,乡村教育与农村社区的发展出现断裂。更有甚者,学校的撤离使一些边远村落的社会文化与公共生活濒临瓦解,导致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力削弱,割裂了村落与学校的文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