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20世纪60年代,多元文化教育因西方国家的民权运动而兴起,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也随之产生。当今多元文化课程依然承载着不同民族群体的希冀,担负着历史性的重任——传承、保持、发展不同种族、阶层等的多元文化,并通过承认、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的价值与特性,容忍、接纳他民族文化。而且,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要求,人们愈加关注其理论的时代性创新和实践的时代性效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在借鉴西方多元文化理论的基础上,面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社会现实,努力沿着自己特色的探索方向,逐步深入。2008年出台的《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多元文化教育以独立课程的形式走进学校,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正式开设。开设之始,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对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研究都有着强烈的需求。
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研究新时期我国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将“中华民族文化”有机地融入具有“国家地方化”性质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中,让这门承载着对话意蕴的民族教育课程为各民族学生搭建起一个公共平台,彰显出回归生活世界、促进公平与和谐的课程理念,并借此来重建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西北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省,也是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最早的实施地之一,以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为切入点,加强该地区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充实和丰富我国多元文化课程理论,而且也可以为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本书所要回答的问题是:
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产生于怎样的时代背景及历史背景?
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成因是什么?
如何改进并完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使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更合理、更有效,也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全书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引论。从国际诉求和国内需要两个层面,阐明了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研究的必要性,并在界定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指出了对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进行探究的目的与研究的价值,且简要介绍了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梳理了国外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和国内民族教育课程的研究现状,这些研究虽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学者们,但在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等方面带有规律性的认识,为本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与丰富理论。
第三章,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出发,探讨了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知识领域的外部界限,从而厘清与其相关的信息来源,为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寻找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基于“泰勒原理”,推演出符合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计的理论框架。
第四章,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与启示。从对国外多元文化课程演变与发展脉络的把握中,阐明了多元文化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并从中得出对我国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启示,包括顺应国际多元文化教育发展趋势,加大对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并将多元文化教育上升到全民教育的高度;改变民族教育课程观念;创设一个能够包容、尊重、鼓励文化多样性且和谐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环境;体现“立足本民族、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等。
第五章,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书中阐述了西方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目标,包括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教育机会平等,帮助不同文化群体获悉所需要的知识、态度、技能,培养积极的族群态度以促使全人类共荣共存,培养不同文化群体的多元文化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明晰了新时期我国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应该凸显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反映我国地域不均衡、民族文化多元等社会现实,并能够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多元文化需求,以在“国家意旨”与“地方需求”之间保持平衡,故应该秉持“多元一体”的取向,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课程价值主体多元化的需求,使国家、社会、个人、自然在和谐状态中互为存在,共同向前发展。讨论了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阐明了基于不同层次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内容选择的策略;指出需要遵循整合性、需求性、可行性、逻辑性等相结合的课程组织原则。阐述了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实施与推进模式,提出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实施应该秉承综合的课程实施取向、选用弹性的课程实施模式与策略、采取“文化响应教学、体验教学、适合不同民族认知模式的双语教学、对话教学”等多样的教学方法。而且探索了适宜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推进模式:“全面推行”+“分向调适”相结合的多民族国家层次推进模式、不同层次民族自治区联合推进模式,以及“分步全面推行”的推进模式。阐明了多元文化教育课程评价方式,指出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应采用多元的评价取向,即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多角度的评价范围、多维度的评价标准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第六章,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在中国的发展。本书阐述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即加强学生理解、接纳与欣赏其他民族文化的能力;提高学生跨文化能力;满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发展的需求;培育不同民族学生积极的、正向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培养学生在多元文化社会中所需的态度、知识和技能;传承民族文化知识等。同时,书中也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作了梳理,主要分为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自在阶段和自为阶段。这种纵向的分析说明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之“土壤”的多元文化教育课程,其发展也必须符合中国社会及民族教育发展的需求。
第七章,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书中依据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理论基础和课程设计的理论框架,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个案研究、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并运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新疆地区选取了三类学校—汉族学校、民族学校和民汉合校作为调研对象,以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为具体例子,对多元文化教育课程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所得结果如下:
从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学校来看,教师和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的认同度都较高。然而,由于受课程实施的社会环境、外部条件、学校内部组织及课程自身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实践中困难重重:(1)因执行乏力、保障机制缺乏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方案难以真正落实;(2)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内容及标准对地区、民族、学生的适用性差;(3)课程的实施环境不理想,课程师资欠佳,教学资源匮乏,课程陷入“小科地位”的文化困境,而且课程实施取向基本为忠实取向,即忠实于既定教材和课程标准,服从于专家及管理者的规定与要求,并且课程组织倾向于教师中心、知识中心,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方法、态度等也不赞成;(4)课程评价方式单一,仅有初中会考和高中学生水平测试两种终结性评价方式。
第八章,小结与思考。进行了概括总结,并提出以下建议:加强课程管理制度的建立;关注校长的专业发展;加快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培训效率;加强课程专业支持;开发并利用多元化的课程资源;修订课程设计方案;改善课程实施环境;重建学校文化;发挥教研部门的作用;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