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玄牝之门与生命诞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这段话的意思是,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这个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绵延不绝,用之不尽。
老子所说的玄牝之门也即是女性的生殖道或生殖系统,因为人类的生命都是从这里产生和降世的,所以老子把玄牝之门看做是生命之根。像玄牝之门能繁衍生命的是“道”,它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根,所以才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
但是,“道”是什么?在牛顿看来是第一推动力——上帝,但在达尔文和进化论看来是进化和自然的规律。即使老子说的“道”就是自然规律,但他对生命的认识只是表象。因为,生命并非只从雌性产生。同时,生命的起源在于人们眼力所看不见的染色体中。
所有人的细胞中都有23对(46条)染色体,它们来自生命之初的父系和母系。父系的初级精母细胞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后变成次级精母细胞,再经过第二次减数分裂形成精子。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后,初级精母细胞核中的XY染色体就分开,它们所变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一个含有X染色体(与卵子结合后孕出女性),另一个含有Y染色体(与卵子结合后孕育出男性)。
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对生命孕育和产生的意义有两点。其一,是让生命孕育的结果含有一半对一半的公平几率,即精子中的细胞核一半含有X染色体,一半含有Y染色体。其二,精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其染色体形成了23条,即单倍体,这才有机会与卵子结合。母系的卵子也是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而来,但它们减数分裂后都只是含有X染色体,并且是23条。
所以,精子与卵子的结合是互相交换并复制遗传信息,然后,这些染色体中的无数基因按遗传信息分门别类地孕育新生命。先开始形成桑葚胚,然后是胚囊,再其次是胚胎。胚胎再分化成外、中、内三个胚层。外胚层演化为神经系统、眼睛的晶体、内耳的膜迷路、皮肤表层、毛发和指甲等;中胚层发育成肌肉骨骼、结缔组织、循环、泌尿系统等;内胚层就演化成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上皮组织及有关的腺体、膀胱、阴道下段及前庭等。
经过约40周的孕育,新生命就诞生了。所以,生命的繁衍并非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而是由分别来自父系和母系的两套染色体(分别为23条染色体)生成四,再四生八,八生十六的几何级数繁衍为新生命。这种几何级数的繁衍是靠基因编码生成无数的细胞、组织和器官而形成。
当新生命诞生和成熟后,其体内的细胞中的染色体也都成了双倍体,即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另一对是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为Y染色体,女性为X染色体。生命的所有秘密都贮藏在这23对染色体中(1至22号是常染色体,而23号是性染色体),它们就是我们所有人的遗传物质,人类的生命信息和秘密都存储于其中。
感谢詹姆斯·沃森(J.D.Watson,1928—)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H.C.Crick,1916—2004),他们于1953年4月25日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DNA双螺旋结构假说的论文,以及之前莫里斯·威尔金斯(M.H.F.Wilkins,1916—2004)和罗莎琳德·富兰克林(R.E.Franklin, 1920—1958)的研究和后来无数研究人员关于DNA的认识,让我们逐渐地知道了生命遗传物质的一些真相。
如果把染色体牵开,它是一种具有多种形态的多核苷酸链或团状。多核苷酸由单核酸组成,每个单核苷酸又由磷酸、戊糖(又称为五碳糖)和碱基组成。这几种物质都由一定的方式和分子键连接在一起,例如人体核酸中的碱基有四种,即胞嘧啶(C)、胸腺嘧啶(T)、腺嘌呤(A)和鸟嘌呤(G),而且它们之间的排列方式只能是下面几种:A—T、G—C、T—A和C—G,这称为碱基互补原则。实际上这也是生命繁衍和修复的一种原则。
磷酸、戊糖和碱基共同形成核苷酸链,磷酸和戊糖排在链的外侧,碱基则以A—T、G—C、T—A和C—G的组合方式无数次地循环往复排列在核苷酸链的内侧,然后整个核苷酸呈现两条双螺旋的结构,中间由碱基结合缠结在一起,这就是DNA双螺旋结构。由于揭示了核苷酸双螺旋结构,沃森、克里克和威尔金斯获得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