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创新型晋江
进入21世纪,特别是面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发展和竞争局势,晋江县域经济强大的活力能否得以为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晋江是否有新的发展观念,取决于晋江能否整合好所有的创新要素,促进晋江的经济增长较快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促进晋江发展模式向创新发展模式的转变。在这一进程中企业家精神和政府的“科学有为”仍然是最能动、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一)建设创新型晋江已形成的基础和条件
2006年,中共晋江市第十一届党代会正式提出:“构建创新型晋江”,并做出了战略部署。由此,晋江成为我国第一批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县级市之一。经过几年的努力,建设创新型晋江已形成较好的基础和态势。以下从多个视角展开描述和分析。
1.晋江特色的经济能动优势
创新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比如财政水平、市场规模、产业优势、企业竞争力等,这些条件晋江均已具备,这使晋江有能力不断加大创新投入,持续实施创新扶持政策,快速构建并完善区域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和城市平台。然而,我们更看重的是深藏在这些经济事实后面的能动优势。
第一,市场创新能力优势。晋江的企业家具有很强的“寻找机会和开拓机会的能力”,而这恰恰是企业家最需要具备的能力。毕竟,企业创新的中心环节是市场创新,主要目标是开发市场。从改革开放之初率先开创市场配置资源之路,到多渠道、多形式的市场创新,再到今日形成巨大的市场规模,众多终端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国“霸主”地位,甚至在世界市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实践证明,晋江企业和企业家的市场创新能力不容置疑,市场创新能力是晋江最大的创新优势。
第二,产业优势。产业集群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一部分,实践证明,产业发展是技术创新的沃土。但产业集群如果缺乏特色或缺乏持续内生的创新动力,反而容易形成惰性。而晋江的产业集群则明显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产业的民生日用产品取向使它只要保持竞争力就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民资”性质和爱拼会赢的文化传统使它天生具有强大的创新动力;品牌集聚特征和完整的产业链,使它的整体竞争力和外部经济效应更加显著;而通过市场形成的集群内部的创新机制和竞争体系又加强了它的创新路径依赖。晋江产业的“植根性”和本土文化特质使集群内企业在危机面前更愿意同舟共济、抱团发展,从而巩固了产业链;集群内企业以实体经济为根基,始终专注实体和专营实业,使数万计的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没有出现“倒闭潮”。
晋江世纪大道
第三,企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性优势。晋江企业能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觉地、分阶段而又不失时机地逐步推进较为全面的创新。这种对创新的自觉,对创新规律和方法的敏感和逐步全面、深刻的把握,是企业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能力。企业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企业文化创新。这些创新的互动,构成了企业创新的有机整体。对一个企业来说,只有把企业内外部的创新价值链连接起来,把创新建立在系统的全方位的创新平台上,才能始终保持竞争力。从晋江的创业创新历程看,晋江是个善于扬长避短,善于根据本土实际创造“新的组合”的地方。作为一个从农业穷县崛起的县级市,晋江没有像其他大中城市那样具有较强的知识、技术和资本优势。晋江本土科技资源不足,但它善于集聚整合区外科技资源,并以市场创新弥补技术创新的不足;晋江本土可能“新想法”不多,但却善于把本土外的“新想法”在市场上成功运用。在这些方面,晋江企业的创新本领,就像“田忌赛马”,“马”是旧的要素,但通过比赛出场次序的新安排而取得新优势,就像把蒸汽机技术应用到蒸汽船、蒸汽车上一样。在此基础上,晋江企业能自觉地、不失时机地推进更多方面的创新。在制度创新(如从家族企业制度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创新(如“恒安”经验)、技术创新(如“安踏”经验)、企业文化创新(如“凤竹”模式)等方面,都是可圈可点的。此外,还应特别指出的是,观念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先导,也是前提。晋江企业之所以总是先人一步、快人一拍,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永不停滞的思想解放、观念创新。在不能发展民营经济、不能发展市场经济时,他们率先发展了;在科技创新条件不足时,他们走市场创新之路,走“明星+广告”之路,走资本运作之路。总之,他们总能找到市场机会并成功开拓市场。
2.晋江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优势
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资源具有很强的流动性。而创新资源的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里有更加适宜的创新环境。目前,晋江以开放性、包容性、宜居性和创业性为主要内涵特征的商务城市、体育城市和品牌之都的城市品格风貌已初步形成,“硬环境”初步具备。但我们认为,晋江更吸引人的是已经基本具备激发、集聚和引领创新资源的区域社会文化环境。
第一,鼓励竞争、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晋江独特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精神,使晋江地域文化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以及“爱拼会赢”、敢为天下先等特点。这种地域文化特征在改革开放以来创业创新实践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同时又磨砺出新的现代品格,包括世界眼光、全球意识、创新发展等。当下的晋江已形成“人人都想创业创新”、“人人都能创业创新”的环境氛围。同时,在政府的积极导向和企业家群体的示范作用下,进一步内化了全社会“鼓励竞争、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价值认同。这种环境氛围既有利于区域内部创新主体的进一步创新,也能够以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和热情,吸引、集聚和引领域外创新资源。这是晋江具有而其他许多城市未必具有的先天优势。
第二,鼓励竞争、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政策环境。晋江是一个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城市创新的地方,1990年第一家民办科技机构破土而出;2001年出台建设科技强市决定;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晋江”,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已连续八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晋江政府从政策制定、财税优惠、金融扶持、中介服务等方面出台了“鼓励竞争、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政策体系。至今,晋江已在原有基础上重新梳理整合形成20种鼓励、扶持创业创新的政策,涉及改制上市、品牌建设、创新人才引进、科技园区建设、技术中心建设、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引进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民间资本投资等方方面面。政策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受益主体广泛,产生了较强的杠杆作用和导向效应。2010年财政兑现鼓励扶持资金4.5亿元,2011年提高到7亿元,并设立专门的服务窗口,为创新企业提供专项服务。
第三,自由创业、自主创新和诚信、透明、高效、分散决策的体制机制。改革开放的30多年实践中,晋江政府历来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尊重企业家的企业发展决策地位,全力支持、鼓励社会成员自由创新、自主创新,并积极为企业及创业创新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在企业决策方面,政府从不对企业指手画脚,直接指挥企业做什么和不做什么,而是全力实施有利于调动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政策。2002年以来持续开展的政府机构改革和新近推动的社会管理创新都取得很好的成效。特别是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作为城市创新体系的特殊主体,政府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而是将注意力放在市场失灵环节,关注公共研发和服务领域,通过制定创新政策和游戏规则影响创新活动,并以此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在政府决策方面,晋江特色的“政企互动”集中体现了政府决策时的企业视角、企业主场和互动决策的内涵。即“以企业的实践作为政府制定政策、改善服务的依据,以政府的作为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导向”; “既在企业后头推波助澜,更在企业前头因势利导”。所以,晋江制定的企业发展政策,无不建立在企业创业创新的诉求和愿望基础上。
第四,严格的实物产权、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制环境。在实物产权、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国并不是没有这方面的法规政策,问题往往出在好的制度、好的政策没有得到好的执行,而责任往往在政府,或者是政府“越位”,或者政府执法不严。而在这方面,晋江有看得见的明显优势。一方面,“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作为晋江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连续10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使政府更加诚信、透明、高效,尤其是在执法“越位”或“缺位”方面。另一方面,晋江以民营经济以及华侨网络为主体的社会力量比较强大,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敢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就形成了对政府执法的有效监督,而“政企互动”又提供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近几年,晋江出台了《晋江市知识产权强市工作实施方案》,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和专利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权行为,营造了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全市有300多家企业的1000多件作品进行了版权登记,3家企业被评为“省级版权保护示范基地”;党政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正大力推进。
3.晋江特色的企业家能动优势
关于晋江企业家、企业家精神,我们已经说了很多。这里我们想从区域创新生态的视角进一步讨论晋江的企业家群体在这一创新生态链中所具有的能动性优势。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是创新过程的灵魂。企业家通过识别市场机会,掌握创新机会,带领企业创新发展,推动创新型区域建设。企业家是区域创新生态链的中心环节。晋江的企业家群体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地域性特质方面都具有明显的能动优势。
第一,数量优势。晋江民营企业已有15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00多家。这意味着晋江的企业家少则几千人,多则1万多人。一般而言,一个区域的企业家(企业)数量越多,越符合生物多样性的原则,越可以形成一种可持续的内生的创新机制。一旦这种创新从自发的创新实践,提升为自觉的、主动的你追我赶的创新实践,必然产生强大的创新推动力量。相对而言,像晋江这样在一个百万户籍人口县级市聚集了上万名本土企业家,即约每百人中就有一名企业家,在全国县级市并不多见。
第二,质量优势。从前述晋江企业家的成长历程及成长机制看,晋江的企业家是我国最早尝试创新活动的先行者。在不断的、与时俱进的创新探路和创新试“错”实践中,他们最早最深地体会、理解了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创新的规律与方法。他们始终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和调整自己的创新之路。从仿制做起,逐步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形成切实有效的技术创新战略。在缺乏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不足的发展阶段,他们不照搬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模式,而是注重产品质量、注重市场开拓、注重低成本发展优势,形成了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品牌密集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和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实践证明,晋江的企业家群体是一支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很强市场驾驭能力的优秀企业家队伍。
第三,地域性特质优势。晋江是个有“爱拼会赢”、“敢为天下先”文化传统的地域。而晋江的企业家则是在“个个猛”、“人人想当老板”、“个个敢争第一”的社会群体中脱颖而出的成功者、优胜者,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必定是特别突出的,这是其一。其二,晋江又是个“讲信用、讲义气”,能“抱团发展、同舟共济”的地域,这有助于促进地域内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紧密的良性互动,在技术供给上相互支持,在技术创新上相互学习,在创新精神上相互鼓励,在技术扩散、成果分享和公共需求等方面共建共享。显然,能“抱团发展”的企业家群体合力,有助于加速区域创新生态的形成。其三,晋江还是个包容开放、善待“新晋江人”的地域,晋江的企业家具有世界眼光、全球意识,善于把市场、车间,甚至研发推向全国乃至全球,也乐于把全国、全球的人才、技术、资本迎回晋江。显然,有这样的宽广胸怀的企业家,有助于采天下之所长,形成更强大的区域创新合力,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
(二)创新型晋江阶段性特征
创新型城市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它意味着这个城市的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显然,晋江并未完全进入创新发展的成熟阶段。那么,晋江究竟处于创新型城市的哪一个发展阶段呢?
1.晋江已处于创新发展活跃—普及阶段
关于创新型城市所处阶段的判断,目前尚未有定量分析标准。所以,晋江所处阶段的准确定位还有待专门的研究。但是晋江处于从工业社会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变的动态的活跃期却是毋庸置疑的。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研究组(2011)的一项研究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该项研究认为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演进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工业社会城市,创新发展城市(或进行创新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城市),创新型城市。创新发展城市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是从工业化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变过程中所具有的两类特征的混合体,或者说从工业化社会城市特征向创新型城市特征的转变,这就是创新发展城市的基本特征。此外,英国研究者查尔斯·兰德利(Charles Landry)的一项以创意城市为视角的研究成果(2006),对我们进一步理解晋江所处阶段也提供了重要启示。该项研究认为,创新型城市发展大致经由七个阶段,即停滞阶段、萌芽阶段、起飞阶段、活跃阶段、普及阶段、创意中心形成阶段、创意城市形成阶段,并对各阶段的内涵特质作了分析。参考上述两项研究,结合晋江实际,我们认为,晋江已处于创新发展活跃—普及阶段。
(1)从战略导向看:晋江已确立以创新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战略。2005年晋江市委提出“增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晋江”作为第十一届党代会的主题,写入党代会报告。此后跟进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实施了比较完备的策略举措。
(2)从发展方式看:发展动力已由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已向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高新产业产业化转变;品牌、国际化、生态平衡、新型工业化等成为主要引导力量。当然,晋江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和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力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
(3)从发展成果看: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综合创新能力显著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已经确立;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主导产业核心技术逐步成为产业发展引导因素;知识产权产出、运用和保护能力加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进一步提高;人均GDP水平达中上等发展国家水平;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约为1∶2;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保障标准高位领先;知识、技术人才比率持续提高;“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显著等。
(4)从创新活动活跃—普及程度看:“创新型晋江”发展战略已深入人心,全社会创新意识普遍提高;企业创新活动已从部分企业扩大为多数企业;创新已不是某个领域或某个局部的创新,而是全方位的系统的创新;创新型人才开始涌现、集聚,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仍然不足。
2.“创新型晋江”创新发展模式的地域特征及选择
产业基础特征、城市区位特征乃至城市文化生态特征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城市创新发展模式的选择。晋江市在产业基础、城市区位、城市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在产业方面,它兼容了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兼具了传统工业经济为主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特征;在城市区位方面,它是新兴沿海城市,却还不是典型的中心城市,但又是县域经济中的引领城市;在地域文化生态方面,它的知识资本不足,却又有独具特色的创新文化生态优势。概而言之,优势和劣势并存。因此,晋江市在探索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过程中坚持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积极探索“晋江模式”、“新组合”,以适应创新型晋江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
(1)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内生持续型+开放生态型
长期以来,晋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内生的,即依靠本土强大的内能释放实现内生持续发展。当然,晋江很早就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地方,比如“原材料、技术、市场”面向全国,面向全球。但这种开放包容并没有全面实现,特别是在高层次人才技术、知识资本方面。晋江城市的县域属性客观上留不住高层次人才,消化不了高新技术,而晋江的人才政策还没有像“磁铁”一样有足够的虹吸力。近几年,晋江选择了内生持续型发展与开放生态型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在进一步充分调动、凝聚内生发展积极性,提高内生发展能力的同时,快速推进“滨海宜居型”创新城市建设,努力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合作和扶持、激励力度,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晋江“内生持续型+开放生态型”的区域创新发展模式已基本确立,晋江“鼓励竞争、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已具备,但要在“创新型晋江”建设阶段继续实现跨越式创新发展,特别是实现以创新发展方式取代传统发展方式的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关键还在人才。目前,晋江的人才政策正进一步加大“磁性”。
(2)产业创新发展模式:产业集聚+品牌集聚+创新资源集聚。
晋江市是一个缺乏丰富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科技条件较弱的县级市。这种状况基本上确定了“创新型晋江”在我国“创新型城市”分工体系中的定位。因此,晋江城市创新发展的战略安排没有走知识资本创新为主和高新技术创新为主的路。从实践上看,晋江选择的是劳动密集、技术密集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在建设创新型晋江的新征途上,晋江正积极探索“产业集聚+品牌集聚+创新资源集聚”的产业创新发展模式。既发挥已有的产业集聚、品牌集聚优势,又提高集聚质量和效益,同时通过集聚创新资源的努力,进一步提高产业创新能力,提高品牌的技术含金量。事实上,晋江的品牌数量还在快速增长,品牌质量也进一步提升,创国际知名品牌的努力已提上议事日程。同时,在产业集群创新方面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部分晋江企业在网络微博、博客、微电影等新媒体上开展“微营销”。如果晋江能像开创市场营销网络那样,开创出新的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产业集群“供销网络”,形成产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必将更加适应生产全球化、供销网络化的新形势。同时,晋江正积极化解产业体量大与创新能力小的突出矛盾,努力集聚创新资源,特别是高端技术资源和人才资源,初步形成了以“产业集聚+品牌集聚+创新资源集聚”的产业发展新模式。
(3)企业创新发展模式:企业家群体+技术创新链+区域创新生态
晋江的企业家“爱拼会赢”,具有很强的驾驭市场的能力,又务实求真,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和战略思维。宏大的企业家群体和企业家精神是晋江最可宝贵的财富。而以企业家精神为主导的“人人想创业创新”的地域文化和“鼓励竞争、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环境则是建设创新型晋江最突出的创新生态优势。目前,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中,晋江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区域文化环境优势,积极推动技术创新链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培育和营造,努力形成“企业家群体+技术创新链+区域创新生态”的企业创新发展模式。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包括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风险投资和围绕创新形成的产业链、产权交易、市场中介、法律服务、物流平台等。这一链条在晋江已初步形成,但还不健全、不完善。从区域创新生态看,晋江虽然具有明显的创新文化环境和政策环境优势,但尚未形成具有明显优势的创新生态系统。但晋江已在积极地培育和营造创新生态系统,尤其在培育、集聚创新人才(包括企业家),培育和优化创新“土壤”(如产业基础、社会文化环境),健全和完善创新条件(如市场机制、支持创新的政策环境)等方面动真格、下工夫。
(三)“创新型晋江”发展态势
创新型城市本质上是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核心是科技创新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处于创新发展跨越期的晋江,科技创新显然还未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但这样的发展态势已基本显现。
1.企业主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呈持续快速提升态势
城市创新驱动能力如何,主要体现在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上。经过多年的努力,晋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加强,并呈快速提升态势。
第一,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迅猛。截至2011年,全市共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达194家,比2009年增加34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增加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6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家(新增),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3家。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产值46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以上。
第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十一五”期间全市企业共获科技计划项目84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5项,省级项目39项;认定科技新产品53项,获各级科技奖12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11项;全市企业科技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逐年增加,其中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R&D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6%,骨干企业达到3%以上;全市专利授权量累计达8794件,其中发明专利达300多件。全市有4家企业参与ISO国际标准制定,38家企业参加47项国家标准制定。
第三,部分龙头企业走在创新的前列,创造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表率。如安踏集团成立了全国首家运动鞋科学实验室和行业唯一的一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每年科研投入都在销售收入的3%以上,研发出41项国家专利技术,实现了技术密集型企业转型。安踏运动鞋市场占有率已连续11年居全国第一,稳居国内体育品牌“霸主”地位。又如“恒安集团”两次花重金聘请美国汤姆斯集团和博斯公司,实施管理变革,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自2002年以来,持续变革创新,推行标准化、系统化管理,推行精益管理、精细化管理,经营业绩从11亿元增长到170亿元,营利能力、税前利润率、业绩增长率等主要指标,在全球同行业中名列第一。
2.产业支撑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呈内生持续增强态势
产业发展是技术创新的沃土,只有扎根于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才可持续,才更有效。经过多年的努力,晋江市的产业基础更加厚实,产业支撑创新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并呈内生持续增强态势。
第一,产业链进一步完善并不断创新,新一轮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上记事日程。晋江的产业规模大、实力强,产业链比较完整。近几年来,围绕创新而构建的产业链(如为高新技术产业配套生产制造的企业)和重大产业技术创新支撑平台(如公共技术创新平台、行业技术创新平台、企业技术创新平台)也在努力打造之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晋江对业已成形的“641”现代产业体系仍然保持超前战略重组。积极探索适应中长期发展的新的产业战略架构,包括提升4个优势产业,培育4个新兴产业,做大4个现代服务业,引进1个“灵魂人物或龙头企业”。
第二,传统产业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趋势开始显现。在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关系上,晋江没有走以高新技术取代传统产业的路子,而是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传统产业需求拉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传统产业高新化有机联系起来,相得益彰,进入良性循环,即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路径,依托于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渗透,传统产业的高新化成为高新技术的生长点。在改造传统产业方面,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通过发展生物技术,拓宽产业领域;通过新工艺新技术的采用,促进传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通过引进一批先进技术,开发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产品,完善配套、延伸链条,促进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崛起。
3.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形成特色,呈日臻健全完善的态势
晋江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民营企业数以万计,因此,建立面向社会、资源共享的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尤为重要。在政府的主导、支持下,晋江已形成具有共建共享等特色的区域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并呈日臻健全完善的发展态势。
第一,初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各类创新主体和相关要素在区域内积聚、交互作用,成为城市重要的创新源。目前,已建成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共享的市级以上行业技术创新(开发、研究)中心64家;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8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形成7种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开展合作项目80多项,开发新产品100余项,推广应用科研成果60多项,申请专利110余件;组建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家,筹建2家。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必将更加充分发挥大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增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激发更多企业主体的创新动力和活力,促进晋江科技创新合力的进一步集聚和提升。
第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立。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晋江追求“高标准”、“大手笔”,努力打造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功能完备的社会化、网络化的公共服务平台。目前,全市信息共享工程已完成,科技成果信息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均在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各类质量检测机构、博士后和院士工作站、专家活动中心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具晋江特色的“高标准、高起点”的三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即“生产力促进中心”、“三创园”和洪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加快建设之中,计划近年内建成使用。“生产力促进中心”集研发、应用、科研成果中试基地为一体,将成为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地、研发与应用的合作桥梁、高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和转化孵化基地、科技型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家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培育基地。“三创园”集创业设计、研发孵化、资本运营、电子商务等多种业态为一体,将成为晋江创意产业发展的聚集区和先行区。洪山文化创意产业园已引入广东同天投资公司作为项目运营机构,将建设成一个工业设计城。
第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进一步健全、完善。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问题上晋江从市情实际出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战略策略上,晋江开始努力探索低成本、高效益的科技项目生成和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机制创新为基础、转化平台建设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在实践中,则以“鞋博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和“9 ·8”投洽会为载体,强化项目推介、成果对接、技术转移、人才集聚,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科技成果,扶持创建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企业。
4.城市创新生态形成优势,呈良性循环、相互加强态势
一个城市能否形成一个足以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动力、集聚四面八方人才等资源且能取得创新效率、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我们称之为创新生态,对建设创新型城市具有决定性意义。经过多年的努力,晋江已经形成了相对优势。晋江的创新主体(企业和政府)、创新政策体系、创新文化氛围、创新支持系统以及创新实践呈良性循环、相互加强态势。这些方面本报告的其他部分均有所涉及。这里侧重择取创新人才、创新政策、创新文化氛围三个视角。
第一,创新型人才培养形成新局面。在人才培养方面,晋江确立了“引进与培养并举,高层次人才与基础性人才并蓄,数量和质量并重”的思路,积极构建与城市、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目前,晋江各类人才队伍已达2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比重的16%。其中,科技从业人员5万多人,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约6000人,从事R&D人员不足4000人(2008年数据)。这种人才状况在我省乃至我国县级市中占有相对优势,但高层次人才缺乏的矛盾也很突出。经过几年的努力,晋江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方面已形成新局面:一是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业园区为载体,发挥产业、品牌优势,培养和引进一批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加大引进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力度。二是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培训体系和培养机制,促进企业家转型提升和“创二代”的培养。三是创建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创新型企业培育相结合的培养新模式,促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人才高地。
第二,创新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并加大力度,提高效率。自2006年以来,晋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晋江的政策。这些政策具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一是形成较完善的体系。从目前晋江重新梳理整合形成的20份扶持政策看,内容丰富,涉及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改制上市、商贸服务业、股权投资、文化创意等方面,覆盖面广,使更多的企业主体和创新人才受益。二是力度大、含金量高。近几年来财政科技投入年年攀升,2011年财政科技投入达1.4亿多元,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3%,科技扶持经费同比增长35.2%,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三是好的政策,得到好的执行。比如通过政企互动平台为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保障。通过行政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和专门窗口、绿色通道等,提高了落实政策的工作效率。2011年财政兑现扶持资金达4.5亿元,2012年预计达到7亿元。四是政策配套协调、效率高。自主创新既需要科技扶持政策,也需要经济扶持政策,以及各政策之间的配套。晋江的扶持政策,涉及财政奖励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和中介服务等,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减免,对创新成果的财税优惠,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等,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尽最大能力去构建一个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特区”。总之,晋江已形成的创新政策体系特点鲜明、科学有效。它激发了企业内在的创新动力,调动了全社会资源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施惠于最大多数的创新创业主体,形成鼓励他们共同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
第三,创新文化氛围进一步凸显。晋江历来就是一个鼓励敢于冒险、敢于竞争、敢为天下先的地方。中共晋江市委、市政府始终倡导“诚信、谦恭、团结、拼搏”的晋江精神,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全社会创业创新,努力培育“鼓励竞争、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这些积极努力与晋江企业家精神及广大干部群众内在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紧密呼应,形成合力,正好适应了科技创新、特别是高科技创新的基本特征,适应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为晋江的进一步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条件。
总之,晋江已经形成了“鼓励竞争、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机制和环境。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晋江,每一个有创新欲望的人都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条件,每一个成功的创新者都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即使是创新失败者,也有东山再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