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积极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了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创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新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思想理论中居统摄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它从价值层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魂,也是社会主义的精神自我,它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维度,表达了社会主义特有的精神气质。如果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就不可能真正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也就没有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逐步完善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梦”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
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核心价值体系或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决定某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的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当然包括许多方面,但最为根本的,还是其核心价值体系或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史无前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通过解放思想和大胆创新而来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感召力,也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整合性。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历程中,只有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方向,切实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维护国家的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深刻变革的时代具有指导意义的价值导向。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各种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正处在文化、价值观深刻调整和变革的时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世界文化、文明正处于深刻的转型中,东西方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及封建主义之间,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和冲突表现得越来越明显,文化价值观的变革、转型已经成为一种时代性、世界性的思想文化现象。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因而文化、价值观变革、转型的广度和深度显得尤为突出。在互相竞争的多样化价值观面前,在大量存在的信仰危机、理想缺失、价值失范面前,在日益普遍的价值矛盾和价值冲突面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空前伟大的事业,要求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价值信念和理想,增强理论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建设一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并凝聚全国人民的目标和意志,唤起广大民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如果不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取得突破,听任那些腐朽堕落、冲击道德底线的言行肆无忌惮地泛滥,那么,无论是民族、国家的前途,还是普通百姓的命运,都将是暗淡、可悲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目前世界上渐具影响力的中国道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是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立于世界的思想理论前提。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赢得先机。而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是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主阵地。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正处在文化和文明的转型期,世界正在依照价值观而进行定位和划分,以至于有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之说,以至于有“价值观外交”、“价值观结盟”甚至“为价值观而战”,文化价值观前所未有地凸显了其重要性。文化价值观方面的独立与自觉,已经成为一个民族、国家自立自强的根本性课题。如果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那么,中国特色就是不明确的,中国道路就是不确定的,“中国形象”就是模糊的。如果这样,那么也就不可能对内获得广大民众的认同,凝聚全国人民的目标和意志;在对外交往中,则不可能占据宣传舆论上的主动,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从而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承认和支持。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背景下,一个民族、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历史悠久、拥有独特文化、仍处在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是根本不可能简单照搬世界上任何一种现成的发展模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单纯复古(如“复兴儒家传统”和“复兴道家传统”等),或依傍外国(如“全盘西化”,或者不加分析地“与西方接轨”),甚至简单模仿或复制别人的经验和道路,都是不可能有出路的。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辛而曲折的历程已经从正反两个方面提供了经验教训。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时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必须加以“中国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道路。邓小平一再强调,“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走自己的路”。他谆谆告诫我们,“这是我们吃了苦头总结出来的经验”。
因此,我们必须坚定地依靠当代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这一富于时代感的建设过程中,要坚决地、不妥协地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包括“土教条”、“洋教条”和“马教条”),对于所面对的一切重大问题和挑战,都不寄希望于从古今中外的典籍和文献中“发现”现存的答案,而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的方式解决面临的一切问题。这要求我国从执政党到普通民众特别是思想理论界自立自强,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伟大历史责任,具有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自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确立自身的价值评价标准,在吸取古今中外文明成果的基础之上,建设一套适合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条件下,以史无前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在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新形态的过程中,建设一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类基本价值为基础、与中国传统价值观相衔接、适合中国具体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