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中国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理论视角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新时期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成果,凝聚着全体中华儿女的理想与智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丰富、涉及广泛,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另一方面为我们的思想理论研究确立了新的“场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学科、宽视角、全方位的综合研究成为可能和必然。从学科视角来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主要包括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从哲学学科内部来看,又主要包括价值哲学、唯物史观、政治哲学、经济哲学、文化哲学、人民主体性、日常生活理论、实践哲学、解释学等具体视角。

在价值哲学方面,大家从价值论基础理论、社会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价值观冲突等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理论阐释和比较研究。李德顺的《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奠定了国内价值哲学的基础。该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哲学的存在论、意识论、实践论,对价值现象的本质和存在、价值意识表现形式和现实实践形态、价值的本质和特征、价值分类及其方法、各种具体的价值类型、价值意识与价值观念、评价与评价标准、社会评价科学化的可能性与方法论原则、价值与真理、当代价值观念变革和文明冲突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参见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张兴祥探讨了价值、核心价值以及价值体系等概念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价值多元化、复杂化问题凸显的新形势下,必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做出清晰、准确的界定。在此基础上,他从四个层面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并从中提炼、归纳出相应的核心价值。参见张兴祥《价值、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江淮论坛》2008年第3期。李崇富从主客观关系入手,认为:“客观事实是第一性的,观念形态的东西是第二性的,一切价值观念都是对其客观的价值关系或价值事实的能动反映。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实践及其社会现实的。”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观念到现实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

在唯物史观方面,刘苍劲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以唯物史观总结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唯物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新发展。”刘苍劲:《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唯物史观既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又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不仅是对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而且是对人的根本性反思。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即人学。“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主体的理论,尤其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理论依据。”参见袁立新《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哲学基础》,《滁州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唯物史观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以此奠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其根本旨趣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解放。

在部门哲学方面,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全面开花”。就政治哲学来说,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价值导向和规范性标准。无论是政治人性的理论预设,政治道德与政治理性的价值属性,政治平等、政治民主和政治自由的逻辑发展,还是政治正义的永恒追求,政治文明的现实建构,无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层次的价值意蕴”邓伯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哲学解读》,《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在经济哲学方面,有专家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经济学内涵入手,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经济功能,首先指出价值信念在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而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市场经济价值观念的内在融合性,从而更好地发挥价值体系对人们经济活动等日常行为的指导作用和约束作用。参见李隽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刍议——基于价值观念的经济功能视角》,《求实》2008年第2期。在文化哲学方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讨论非常热烈,普遍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进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历史境域中文化自觉的‘中国式话语’,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在文化意识上的合理性阐释,因而能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文化”罗诗钿:《论文化自觉机制的三重意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第2期。

在重要的哲学问题领域方面,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同样是“百花争艳”。特色突出且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①从本体论上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突出强调它的“人民主体性”。陈新汉认为,主流价值观的危机源自人民主体性的缺失;权力运行的基本矛盾只有依靠人民主体性才能得到根本性解决;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坚持人民主体性要求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参见陈新汉《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民主体性》,《哲学研究》2011年第1期。。②通过生活世界理论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机制。邹小华、胡伯项认为,生活世界关涉人的存在意义和价值问题,价值体系的培养和认同不仅依赖于阐释、论证、宣传和教育,更依赖于真正融入人的生活实践。通过公共生活的重建从而形成生活世界的“良序”和“良俗”,从而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参见邹小华、胡伯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的日常生活世界》,《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③赵元明立足于实践哲学,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指向,就是坚守社会主义制度。”赵元明:《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指向》,《人民论坛》2013年第20期。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什么形而上学的玄想和教条,而是通过实践落实于实际行动中的活的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本色。④用解释学的方法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机制。石开斌认为:“‘理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前提;‘对话’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路径选择;‘视域融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的归宿。”石开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解释学建构》,《党政论坛》2009年第8期。“理解”、“对话”和“视域融合”的三部曲,既是解释学的基本方法,同时也表征着当代哲学的重大转变,即从本质主义到后形而上学的改变。这已经深刻地影响到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等一系列人类活动。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除了哲学学科的努力外,其他学科也开展了广泛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其主要的代表性观点如下。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两者是统一的、一致的。这具体表现为:“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根本性质的要求和体现,是党获得自我认同与合法性的重要思想基础和途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党对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把握。二是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从政党产生的原因、政党的本质、政党的构成要素等方面看,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从国外政党意识形态调整的启示看,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调整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发展。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具有能动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基础,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党执政的自身基础和群众基础。”高军:《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党的执政基础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有了新发展,更加容易获得社会成员的接受和认同。反过来,使大学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构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阐发出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在青年朋友中“生根发芽”。

在政治学方面,周和义撰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学解读》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不言而喻。道德的力量与法的力量,形而上的力量与形而下的力量,道器之统一,是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方式。“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公民文化,进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整合政治合法性资源,因而有利于探索执政党的执政规律,进而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保障。”周和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政治学解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12期。还有学者从政治学的角度,从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社会心理基础的重大意义、现状分析和实现路径三个维度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实施主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有效对接,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转化的具体途径,引导和重构适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心理基础,才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章剑锋:《政治学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社会心理基础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2年第3期。

在社会学方面,郑杭生从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的区分的角度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不过,我们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明显地表现出“对主文化强调不够,对亚文化引导不够,对反文化抵制不够”,从而给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令人欣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加强主文化的建设,防止“主文化疲软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参见郑杭生《关于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的几点思考——从社会学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术研究》2006年第12期。有学者从社会转型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分化的角度研究认为,“价值错位”、“价值不平衡”和“价值迷惑”是我国经历社会转型期的三大价值观难题。个人的权利意识增强,社会的集体责任意识减弱,从而导致传统的社会行为规范“失灵”,价值观念多元化、复杂化,甚至存在大量的恶意渗透、颠覆的风险,因此,“强化社会主义集体意识,改革宣传内容与形式,转变意识形态建设思路,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善,保证我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张卫、王振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学向度——兼论当前主要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江海学刊》2007年第6期。

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有学者指出:“根据社会心理学的态度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是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较一贯、较稳定持久的心理反应倾向,由认知、情感、意向三部分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生成机制是在传播者、传播方式、认同主体、传播情景等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们的心理活动过程历经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人们的心理态度经由被动的、功利的服从发展为主动的、自愿的赞同,最终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邹国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生成机制探析——以社会心理学的态度理论为分析工具》,《毛泽东思想研究》2012年第2期。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如何能够让人们认知、认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问题的关键所在。通过宣传教育,使之认知、认同,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