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眠于泗上
“圣人门前水倒流”,这是孔子家乡曲阜水系的一个突出特点。受西北高东南低地势的影响,我国的河流大多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但环绕曲阜一带的河流,却反其道而行之——从东向西流。曲阜当地的民间传说对这种现象给出的解释是:孔子有一个弟子,是东海龙王的三太子,他幻化成人形拜孔子为师。孔子的仁政思想深深打动了三太子,他立志要为百姓多做好事。有一年,曲阜大旱,三太子背着玉皇大帝降下甘霖解除了这里的旱渴,自己却因触犯天条而被玉帝处死于曲阜之东,但他依然拼命向西边的庄稼地吐着雨水,于是,便形成了这里水向西流的状况。其实,这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理想化的想象,真正的原因应该是曲阜三面(北、东、南)环山,一面(西)平川,西面最低,水往西流,这是当地的地形地貌使然。
位于山东曲阜的孔林
对于曲阜水向西流的独特现象,当地人颇为得意。古语云:门前水倒流,富贵没有头。这样看来,孔子故里分明就是风水宝地。事实也如此,这里不但孕育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生了伟大的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圣地,而且孔子不断受到帝王们的尊崇和追封加谥,先后有12位皇帝20余次亲至曲阜朝拜孔庙、孔林,祭祀的孔庙,也由最初的“庙屋三间”发展到现在的占地近330亩,殿、阁、坛、祠、堂、庑、亭等466间。与此同时,孔子的后代也备受荣耀,宋以后其嫡系后裔一直世袭衍圣公,所居孔府,占地240亩,有厅、堂、楼、房463间,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家”。
孔子生前乐水,死后仍依恋着河川。孔子仙逝后,弟子们把他葬于鲁国故城(曲阜)之北、泗水的南岸。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围墙越来越高。今之孔林,占地3000余亩,四周围墙长达15里。孔林二门内有条小河蜿蜒而过,名曰“洙水”,因流于孔子墓前,与“圣脉”关系重大,故被后世称为“灵源无穷,宜与天地共长久”的“圣水”。
曲阜孔林二门内有洙水河流过,河上架有洙水桥
说起这条洙水河,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来历。据说孔子73岁那年,预感到大限已到,为了给自己找到一块上佳的安息之地,便带领众弟子勘选墓址,并最终在曲阜城北泗水之滨,圈下了一块占地18亩的墓园。尽管孔子认可了这块永久栖身之地,可弟子子路仍嫌这里美中不足:此地虽好,可墓前尚缺一条河,对子孙后代不利。孔子说:不必忙,自有秦人来挑河。弟子们虽不解其意,但老师既然说了,肯定不会错。果然,过了270多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有人向他建议,要想让儒学断脉绝根,必须把儒家祖师爷孔子的“阴宅”风水破坏掉。孔林中没有河,如果在孔子墓地南面开一道河,将他的阴宅和阙里的阳宅隔断,孔子就不能显灵了,他开创的儒家学说也会随之败亡。秦始皇闻听此言,觉得有理,便命人在孔子墓地南面挑了一道河,即洙水河。于是乎,阴错阳差,不但完成了孔子墓的最后一道工程,也为孔林平添了一道风景。洙水河虽小,却像一条玉带系在孔林腰间。自此以后,孔子后代代代繁衍,人丁兴旺,并享受着历代帝王赐予的高官厚禄。
毋庸讳言,这则故事不过是好事者的附会和演义。一则是想给被奉于高高圣坛之上的孔子锦上添花,再给他戴上“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的神圣光环;一则是想让秦始皇弄巧成拙,以表达对他焚书坑儒的强烈不满。
其实,流经孔林前的洙水,本是一条天然的小河,源出曲阜故城东北五里“五泉庄”(此地五泉并涌,汇流成河,为洙水之源),西流南折合于沂(小沂河)后入泗水。此洙水亦《春秋》中庄公九年“冬浚洙”的洙水,也是当年孔子聚徒讲学洙泗间的洙水。
孔子设教讲学地——洙泗书院
周初,周文王第四子姬旦即后世所称周公受封于鲁,因他要留在镐京(今西安长安区西北)辅佐年幼的成王,遂让长子伯禽代其就封,建都于曲阜。出于防御的需要,在修筑城垣时,又开濠绕城,形成又一道屏障。为了减少工程量,又巧妙地利用洙水兼作城北、城西的护城河。鲁庄公九年冬,“浚洙”,即挖深鲁国都城北部、西部的护城河,以防备齐国的侵犯。
洙水与泗水之间,有一座著名的书院——洙泗书院,因“泗水带其北,洙水经其南”(《阙里志》),故名。洙泗书院原名孔子讲堂,是孔子当年讲学论道的地方,后成为纪念和祭祀孔子的场所。孔子周游列国归来后,曾在这里设教讲学,并删诗书,定礼乐,整理古籍。后来“洙泗”成为儒学的代名词。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的《六州歌头》说:“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以“洙泗”代表中原和儒家文化,为的是激发人们的爱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