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确立各种制度

太宗理想的中央集权官僚国家

太宗接收了吴越的浙江统治权,福建军阀陈洪进也归顺了,南方完全归入宋朝统治之下。后经过激烈战斗,攻克北汉据点太原,宋朝基本统一了全国。太宗本想乘胜攻打辽,希望收复被割让的燕云十六州。但是也就在此时,辽朝新皇帝耶律隆绪(庙号圣宗)登基,国号改回契丹,明确表示自己是非汉族王朝。战况随后进入胶着状态,双方僵持不下。太宗后来实质上决定放弃收复,并试图寻找与契丹在胶着状态下共存的可能性。

9 释迦如来立像(京都·清凉寺藏) 奝然回国时请人仿照台州开元寺请自印度的栴檀释迦如来像雕刻,带回日本

宋朝周边诸国在宋朝镇压华中、华南后,纷纷派使节团朝贡。西自丝绸之路的绿洲诸国,南至现在越南一带的交趾、占城国,东到朝鲜半岛的高丽,当然还有日本。不过日本并不是正式的朝贡。因此,与别的国家不同,《宋史》记录太宗治世的本纪部分没有有关日本朝贡的记载。但是《宋史·外国传》中有关日本的记载,却全是实质上的使节访问太宗以及使节所介绍的有关日本的情况的记载。这个使节,就是“导言”中介绍过的奝然。我们在“导言”中已经介绍过,日本原来一直跟吴越国打交道。吴越政权被消灭后,平安宫廷不得不直接跟开封朝廷交流。遣唐使制度废止后,一直没有向黄河流域派送使节团的日本,带着视察的意义,派遣了这个东大寺的学僧。

太宗接见奝然的记录中有一段令人很感兴趣的记载。这个来自异国的僧侣说:“我国自开国以来从来没有过革命,大臣也都是世袭的。”对此,太宗不禁感慨道:“真羡慕!”如何才能使宋朝不像后梁以来的王朝那样短命而亡?这成了完成统一大业的太宗当时最大的政治课题。如果我们非要为太宗辩护一下的话,那么他没有让太祖的儿子继承皇位,可能是他认为在国家还很不安定的时期,一个没有什么实力的凡庸的皇帝肯定是搞不定的。虽然“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军阀的兵权,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类似丰臣秀吉政权中德川家康式的人物要多少有多少。如何才能保证不是羽柴而是赵氏一族吃上“织田捣羽柴揉的天下年糕”织田捣羽柴揉的天下年糕:完整的说法是:“織田がつき羽柴がこねし天下餅すわりしままに食うは徳川(织田捣,羽柴揉,家康坐享其成吃年糕)”。意思是说日本战国时期织田信长辛辛苦苦结束乱世,推进天下统一,继承织田的丰臣秀吉(羽柴)终于完成统一大业,但是最后坐享其成的却是没做什么的德川家康。此言本是十九世纪中期佚名写的一句“落首”(讽刺诗)。?太宗为此废寝忘食,励精图治,终于建成一个强固的中央集权制官僚国家。这也是太宗常常被看作君主独裁体制确立者的缘由。

最具象征性的成果是完善和扩充了科举制度。太祖时每年科举只有数十人中举,太宗时一下扩充到几百人。而且设定了皇帝最后亲自主考的殿试制度,使皇帝选拔候补官僚这个科举制度的理念得以实现。后来殿试没有落榜生,成为仅是排序的一个考试。但是这个顺序对于当官以后的升进等影响很大,是一个赋予考生名誉、培养忠诚心的非常巧妙的制度。

科举官僚们与唐末以来的军阀不同,他们没有有朝一日自己当天子号令天下的野心。他们与治理大唐帝国的贵族官僚们一样,只希望在朝廷中飞黄腾达,子孙繁荣。他们具有维护给予自己荣华富贵的王朝体制的保守心理。

太宗陆续淘汰了各地的武人节度使,换成文人官僚。对文官虽然不可能期待什么战斗指挥能力,但是通过扩充驻屯都城的禁军,补充了这些不足。这个举措,等于是把由征伐各地军阀的军队改编成国防军。后世评价宋朝军队羸弱虽然是事实,但这是建国当初有意推行的政策。宋朝确实没有汉武帝或者唐太宗那样征伐外族的辉煌战果。但是究竟哪个王朝更文明,这却是另外一个问题。

小常识② 军制

宋朝继承五代各朝的传统,锐意增强禁军(中央政府直辖军队)。其结果,不但国都开封驻屯的大部队,包括北部国境以及国内主要城市驻扎的部队在内,实质上所有军队都改编成了禁军。因此,称作厢军的地方军,主要任务变质为做土木工事等,相当于杂役。宋朝给并不能算作战士的军人发工资,其实可看作是当时的一种失业对策,或者叫社会福利事业吧。

宋朝在平定了五代十国的混乱、重新统一国家后,维持庞大的军队对财政压力极大,宋朝几次试图缩减兵员。王安石实行的保甲法就为了节省军费保障乡村安全组织乡兵(民兵组织),对农民实行军事训练。但是,以禁军为中心的军事体制一直没有改变。南宋的时候实行总领所制度,以主要军事据点为中心实行财政独立。形式上与大唐的藩镇相似,但是宋朝中央统治并没有放松。不过,第十章我们还要述及,政权末期最前线的精锐部队还是兵变投敌了。

·林冲、徐宁(选自《水浒图赞》) 开创梁山泊的这两个好汉,当初都是禁军将校。

跟大唐前半期实行的兵役制不同,与中世纪欧洲的佣兵制也不一样,更与蒙古那样的全民皆兵制相异,在以职业军人组成国军这个意义上,宋朝或可说是更像一个近代国家。

太宗实行的制度改革中还有一个值得介绍的是制定了路官制度。他把全国分成十几个路,分设安抚司(负责兵民之政)、转运司(负责财政)、常平司(救济)等,称其长官为“使”。

这个制度把以前由藩镇掌握的权力分散,分别直属中央政府,并且一般三年任期,然后调任他地。结果使得官僚们搞不成独立王国。而且,“路”并非“州”的上级,州也直属中央管辖,“知州事”官名就含有中央政府官职的意思,名义上是被临时派到地方替代皇帝管理地方的,实质上是跟汉代的太守相同的一个地方官。实际上当时人把知事常常雅称为“太守”。统治地方的官僚在制度上属于中央官僚,这在各个层面对这些官僚的意识都产生了影响。甚至中央宰相有时被派到重要地方任知州都不含左迁之意,这对朝廷统治渗透到地方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太宗除了印刷佛教大藏经以外,还开始大规模编纂书籍。主要成果为,术语出典集成《太平御览》、逸话奇闻集成《太平广记》、诗文集成《文苑英华》,与真宗(第三代皇帝)时编纂的截止到唐五代的政治文书《册府元龟》,合称“北宋四书”。这些书籍中引用的许多原书今日都已不存,所以作为了解宋代以前政治、文化的重要资料,至今还被重视。真宗时代,把冯道刊行的儒家经典注释进行修订,重新刊行,并分发到全国的学校。此事我们在第七章论述印刷文化的时候还要论及。

10 开封府城复原图(根据爱宕元《中国的城郭都市》绘制) 此地位于汴河与黄河合流处,自古即为战略要地,战国时代曾为魏国都城(《孟子》中以“梁”国出现)。但是黄河泛滥时大量泥沙冲积于此,宋代地表当远低于现在

都城开封与古都洛阳

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宋朝的都城。宋朝有四京,就是四个特别的城市。分别是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北京大名府。我们从后边开始介绍。大名府就是唐代设置魏博军节度使的魏州。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军事要地。宋朝也作为防御契丹南下的战略据点,庆历二年(1042)定为北京。应天府原来叫宋州,是太祖当节度使的归德军治所,也是宋朝国号由来之地。因此大中祥符七年(1014)定为南京。河南府即古都洛阳,五代时常为皇帝的居所,其地位与开封相当甚至超过开封。后周以后开封逐渐被固定为都城,宋朝开国后即把洛阳定为西京河南府,为陪都。

开封作为运河交通枢纽而发达,后被宋州出身的朱全忠相中,作为根据地开发,逐渐发展成大城市。朱全忠在这里上演了禅让仪礼,即位皇帝后遂定此地为都城。但是他很快就迁都洛阳。迁都洛阳当然主要是因为要与黄河对岸的晋国(后唐)军事对峙,离前线较近的洛阳比较方便。但是其原因不限于此。洛阳所具有的历史、文化的象征意义,是新兴城市开封所望尘莫及的。标榜复兴大唐的后唐在消灭后梁后,一直把这里作为都城,就是因为后者。而且宋太祖晚年也曾设想迁都洛阳。后来在弟弟晋王赵光义(太宗)的进谏下才老不情愿地作罢。令人深思的是从这件事中也能看出英雄豪杰、理想主义的太祖与擅长日常事务处理、现实主义的太宗的性格差异。

即位第二代皇帝的太宗再也不提迁都洛阳一事。从那以后,直到靖康之变失去华北为止,开封一直都是宋朝的都城。相对的,洛阳所蕴含的浓厚的文化氛围却很受退休官僚们喜好。特别是王安石变法时,反对派的重要人物都集中在这里,洛阳一时似乎成了在野党的聚居地。道学祖师程氏兄弟出身洛阳附近,他们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形成自己的道学思想的。

发达的都市文化

形象告诉我们当年开封繁华的史料是《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东京梦华录》是一个叫孟元老的人在南宋初期的绍兴十七年(1147)所著,如书名所示,是回想当年都城开封梦幻般繁华的著作。记述的内容是北宋末期、宋徽宗(第八代皇帝)治世后期开封的情况。全书共十卷,前五卷介绍名胜和风俗,后五卷介绍时令节日等。记述非常详细,当时都城平民生活历历在目,是了解当时社会情况的珍贵史料。同时,后半的时令节日详细记录了政府主办的各种各样的庆典和祭祀,特别是冬至在南郊祭场举行的郊祭记录极为详细,年终官民一起共同举行祭祀的景象如现眼前。

郊祭是皇帝(天子)为了感谢授予自己天命,亲自祭祀上天最高神的仪式,到唐代中期为止最多也只是官僚们参加,是一个仅限于统治阶层的祭祀活动。安史之乱以后,变质为事前朝拜太庙(祭祀祖先神灵的场所)、太清宫(祭祀大唐祖先老子的场所),然后皇帝上大街巡幸“游行”,供一般市民观看的庆典祭祀。宋朝的开封也同样,不,甚至远远超过唐代,举行盛大阅兵仪式和庆祝游行。游行队列中还有大象等珍奇动物,市民们不顾严寒,上街观看,喝彩叫好。在游行队列中,皇帝乘坐叫做玉辂的马车移动。这是一个伴随唐宋变革皇权产生变化的生动事例。在这里我们顺便说一下日本的情况。日本直到明治维新为止,天皇的队列不为一般庶民所见。江户时代,天皇在位期间基本不出御所。如果要出御所,将军要命令道路两侧的民家关紧所有门户,然后天皇一行在空无一人的路上庄严肃穆地行走。

11 《卤簿玉辂图》(部分,辽宁省博物馆藏) 玉辂为皇帝在宫城外举行某种仪式外出时乘坐的轿子

《清明上河图》是一个叫做张择端的画家画的都市风景图,后世有很多模仿作品。作品描绘的是唐代后期演变成上坟扫墓日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的景象。“上河”是“溯河而上”之意,作品表现的是贯通开封南部的汴河上游的街景。不过,最近更多的人认为这个作品画的并不是开封市内,而是郊外的某个卫星城市。作品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缜密写实地描画出来,给我们带来大量从《东京梦华录》一类文献资料的文字罗列中所不可能获得的直观信息。文献资料不会收录的,对当时的人来说属于极为平凡的日常常识,该绘画作品都真实地传递给我们。比如通过坐在商店前边椅子上女人的姿势我们可以知道当时人的坐姿,通过漂浮在河上的大量船只外形我们可以复原其骨架和构造。在今天的宋代史研究领域,这类视觉资料的活用日益增多。

12 《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药铺)部分(张择端,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中有坐椅子的女性。中国椅子普及始于宋代,由此椅子文化开始发达

宋朝是一个都市文化盛开的时代。不论是《东京梦华录》,还是《清明上河图》,或者别的史料,有关都市文化的记载都非常多。我们在后边的章节将详细介绍。

皇位的和平继承

赵普被罢免后,作为宰相辅佐太宗的是吕端。太宗和吕端二人原来在太祖手下曾是同僚,但是现在不同,太宗和吕端有了明确的君臣关系。吕端虽然是宰相,但是重要的政策都要经过太宗的裁决,吕端只是执行而已。认为宋朝确立了君主独裁体制的评论家,其思考的出发点都是太宗的这个事例,他们把太宗当作典型。但是,这其实是太宗废寝忘食勤勉执政的性格所致。秦始皇、清朝雍正帝等,中国历史上时有这类皇帝出现。但是这绝不是普遍现象,宋朝亦不例外。

太宗继承了兄长太祖的帝位。因此,太宗的弟弟秦王赵廷美也虎视眈眈着太宗的帝位。想把帝位传给自己儿子的太宗逐渐疏远廷美,太平兴国七年(982),终于解除了廷美的西京留守之职,把廷美从王贬为公爵,并幽禁在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廷美两年后在失意中死去。如此一来,太宗长子元佐理所当然就是后继者了。可是也许元佐目睹了父亲对叔父的残酷举措后异常痛苦,患上精神病,终于在一次宫廷宴会没请自己时怨气大发,竟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宫殿。

这样一来次子元僖就成了事实上的后继者。元僖被封为中书令、开封尹职,享受皇太子待遇。可是,又出现了不幸。淳化三年(992),建国功臣赵普死后仅两个月的十一月,跟平时一样上朝的元僖突觉不适,紧急退朝回宫。太宗大惊,即刻前往探望,但是元僖已经危笃,很快死去。太宗大哭。全国服丧五日,预定十天后举行的定例郊祭也延期到第二年正月。

于是继承帝位的就成了三子元侃。至道三年(997),太宗五十九岁驾崩,根据其遗嘱皇太子元侃即位,此即为真宗。真宗改名为恒,第二年元旦改元咸平。全国平稳无事,皇位终于实现了几十年来首次和平继承。但是,北部边境却传来不稳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