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城市群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一 全球经济发展格局面临深度调整和重组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成为拉动国际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自2013年以来普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诸如产能过剩、中等收入陷阱、新经济增长点薄弱等挑战,面临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而发达国家则渐次走出了困境,进入经济复苏。在国际经济格局处于再平衡的背景下,与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我国经济,需要通过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为我国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条件。新时代背景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科技水平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城市形态、功能以及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也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与演进。城市的发展更注重城市与区域的整合,城市间的互动更加注重区域内外、城市之间商品、劳务贸易、生产要素等紧密的交流与互换,区域的发展也更加注重区域城镇体系的规划与建设。因此,随着全球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城市区域化、区域城市化日益呈现,城市与区域的协同、综合发展就成为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新主题。建设郑州大都市区,逐渐形成以郑州为中心,以城市边缘区、重点镇、美丽乡村为支撑的城市-区域系统地域单元,有利于增强城市—区域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的互动融合,促进城市之间的各种资源要素自由流通、优势互补,形成城市、城镇与乡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发展,从而提升郑州城市综合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二 我国区域发展格局演变呈现新态势

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着力促进区域协调、均衡发展,我国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的区域重大发展战略。1979年我国启动东部率先发展战略,在东南沿海地区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大经济特区。1984年在四大经济特区的基础上,我国又全面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14个沿海城市,同时设立了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异,加快推进内陆地区的发展,1999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3年提出东北振兴战略,2005年提出中部崛起战略。至此,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也从沿海、内地两个板块,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演变成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四大板块。目前形成了哈长、环渤海、中原、成渝、长江中游、长三角、珠三角七大国家级城市群(见图1-1)。并且以这些城市群为核心,形成东北、泛渤海、泛长三角、泛珠三角、海峡、中部、西南、西北等八大经济区。总体来说,国内区域经济格局发展的新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主体功能区全面展开。目前,国家已经颁布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各地区将依据自身资源条件走特色发展之路。二是区域产业重组和转移趋势明显。东部资源投资报酬率的下降,倒逼资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将会成为国内经济潜在增长极。三是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增强。以中原城市为代表的新兴城市群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步伐。四是区域经济合作关系明显加强。以长江经济带为代表的“四带一区”将会构建横跨南北的区域合作新格局。区域合作由政府主导的格局逐渐转变为由市场主导,大企业、大项目在区域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五是全方位对外合作格局逐步形成。近年来,国家加强了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关系,通过珠江—西江经济带,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平台,深化云南、广西、珠三角与老挝、缅甸、越南等东盟国家的合作;把长江经济带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连接起来,深化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次区域合作。深化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把新疆建成向西开放的重要基地;加强东北与朝鲜、俄罗斯、日本、韩国等的合作,深化东北亚的国际区域、次区域合作,使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核心区和重要枢纽。因此,随着国家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逐步展开,河南省周边地区的发展格局和竞合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例如,河南周边的湖北省通过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全面崛起、“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战略,着力打造国家级规划重点区域和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并且湖北在争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一重要发展机遇上是中原城市群的最大竞争对手;河北省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被纳入国家战略的重要机遇,全力建设京津冀城市群这个空间载体,与京津发展差距不断缩小。这些都将导致河南在新的国家发展格局中地位发生变化,河南需要适应性地调整省域发展格局的部署,以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力。因此,建设郑州大都市区是体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加快打造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和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有利于优化强化郑州主城集聚辐射功能,科学规划、整体打造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服务中部崛起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意图。

图1-1 七大国家级城市群示意

三 城市群率先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首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单打独斗的城市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城市群发展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区域经济研究指出,将来的竞争将是区域的竞争,而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一体化程度的高低。目前,我国一些城市的发展模式还是以行政区划为单元,造成统一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重复建设严重,资金、人才、科技、信息等资源分散使用等问题。城市群发展就是要解决这种生产要素封闭式流动和低层次配置问题,实现发展规划、产业布局的统筹规划,使区域内的各城市由相互竞争走向相互合作,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借势发力,从而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其次,城市群发展有利于降低发展成本。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例,如果能摆脱行政区划的束缚,着眼于区域布局,在共建共享的基础上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建设,不仅会节约大量资金,而且项目利用率会大大提高。再次,城市群发展有利于提高城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承载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远远落后于经济的工业化,一方面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有待转移,另一方面各地又在拼命地抓工业上项目。而工业,尤其是现代工业,其本质特征是提高生产率,排斥劳动力,这就加剧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城市群发展可以以区域内的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小城镇为节点,将区域大小城镇连成有机的一体,便于统一服务体系的形成和建立。此外,由于城市群内部强调城市定位,产业分工,可以有效地避免结构趋同、重复建设等现象的发生,这样无论在发展的空间上还是纵深上,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可能,而这又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率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核心增长极,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因此,建设郑州大都市区,打破传统单核集聚发展模式,将郑州、开封、新乡、许昌、焦作等重点市县统筹考虑,构筑网络化的大都市区,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在更大区域尺度重构,使大都市区率先成为带动河南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四 建设郑州大都市区是中原城市群发展的内在要求

建设中原城市群,是河南省委、省政府谋划河南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中部崛起战略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共河南省委关于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发展中原城市群,完善发展协调机制,推动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推进毗邻城市金融、通信、物流等一体化,提升城市群整体发展效率。《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推动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围绕建设中西部地区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的目标,坚持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以郑州为核心城市、洛阳为副中心城市,推动城际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提升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使中原城市群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就当前而言,中原城市群发展呈自然分散状态,其发展还存在很多非理性的经济问题,有待整合资源、协同发展,特别是应结合自身情况处理好城市格局、产业发展、区域利益以及城乡发展等方面的平衡协调问题,主要表现在,核心城市郑州、洛阳的中心带动能力不强,对整个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中等城市数量偏少,位序—规模序列结构不完整,城市之间的互补性不强,彼此间还没有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城市群发展缺乏重要抓手。因此,在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亟须形成序列完整、结构清晰、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从而带动城市—区域的整合发展。推进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形成主体功能明确、发展布局合理、实践路径科学的体制机制,有序推动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促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构建高效、协调、规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从而实现中原城市群内部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整体功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