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进一步的讨论
从上述主题分析的情况来看,2015年国内学界的批创思维研究至少有两个需要我们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对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之间关系的探讨。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人们在“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这一观点并未表达不同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主题下的研究已经充分了。至少从该主题的相关分析结果来看,也许是这一主题并未引起大家的充分注意。事实上,从批创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厘清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结合两者更好地开展教育,而不是顾此失彼,或者重复浪费。没有批判的创新是盲目的,没有创新的批判是空洞的。但是要协调批判与创新,就必须要对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从前文中的主题分析和各主题观点分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这一主题频次统计结果是7,这并不是特别少。但是如果我们对这7个涉及该主题的观点做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这7处相关探讨中,有一处是基于大学生创造力问题提出能力与批判性思维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其余6处都可以看作是对费希纳观点——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的复述或转述,未见更进一步的推进。也许,这也正是在接下来亟须进一步深入探讨的主题。
其次是批创思维与逻辑的关系的探讨。这个问题之所以被提出来,是牵涉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中是否需要加入“合理性”这一维度。我们想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我们无法想象不能经受合理性评价或检验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那么,如果要对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进行合理性评价的话,我们可以采取的标准是什么?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把逻辑学表述为“确立结论的科学”。除了逻辑学以外我们还能找到更合适的合理性评价的来源吗?如果没有,那么这个问题就将是与一系列主题相关,而不仅仅是批判性与逻辑,或创造性思维与逻辑思维的问题了:如批创思维的可教育性、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批创思维的培养途径,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恰当认识和处理批创思维与逻辑之间的关系,甚至有可能是我们正确理解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关系的一个突破口。
当然,基于上述主题分析,可供讨论的问题远不止这些。但我们还是准备到此为止,因为在我们看来,批创思维的讨论不可能在这终结。其实也许不用强调,即便是我们就上述两个问题提出的一些看法,也显然并非是结论,甚至也不能算是建议。但它们又确实向我们预示着某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否具有可接受性,还需要各位同仁一起进行合理性评价才能判断。不知道各位会借助什么样的合理性标准去完成这一合理性评价?
(郭燕销 中山大学法学院、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参考文献:
彼得·范西昂,都建颖、李琼译:《批判性思维:它是什么,为何重要》,《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年第7期。
储著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思维范式》,《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蔡宝来、张诗雅:《SDP课程与课题研究型学习:关系、条件及策略》,《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7期。
蔡基刚:《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陈伟:《“批判性思维”究竟是一门什么课程》,《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年第7期。
程晓堂:《英语学习对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课程·教材·教法》2015年第6期。
杜胜利、谢俊、陈卓:《用系统方法探索形神问题的理论难点》,《系统科学学报》2015年第1期。
邓文博、张文兰:《基于APP Inventor培养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设计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第8期。
董毓:《为什么要扩展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内容——关于批判性思维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根据》,《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年第7期。
高瑛、许莹:《我国外语专业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模式构建》,《外语学刊》2015年第2期。
高萍:《以批判性思维夯实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年第7期。
郭炯、郭雨涵:《学习支架支持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模型应用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第10期。
谷传华、张冬静、Hsueh Yeh,等:《儿童状态社会创造性的跨文化研究:基于中美文化的比较》,《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第2期。
谷振诣:《批判方式:孟子的愤怒与苏格拉底的忧伤》,《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年第7期。
胡显章:《提升文化自觉,培养批判性思维》,《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年第7期。
黄慧娴:《档案学专业本科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刍议》,《档案学通讯》2015年第5期。
黄蕾等:《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复旦教育论坛》2015年第3期。
韩葵葵、胡卫平:《国外青少年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模式及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28期。
贾国栋:《大学中普及英语公众演讲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中国大学教学》2015年第9期。
李柏洲、徐广玉、苏屹:《基于HLM的共享心智模式与创新绩效关系的跨层次研究:学习空间的中介作用》,《管理工程学报》2015年第4期。
李柯影、郑燕林:《3D打印技术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以英国中小学课堂引进3D打印技术项目为例》,《现代教育技术》2015年第4期。
李宏岩、赵丕锡:《基于创造思维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10期。
李剑锋、张晶:《批判性思维教学与法律思维训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李剑锋、张晶:《批判性思维及训练路径》,《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S1期。
李培根:《师问》,《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年第7期。
李永山:《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11期。
李正栓、李迎新:《中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实施的策略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3期。
刘涛:《信息素养研究的未来:元素养研究进展》,《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3期。
刘翠航:《美国初中世界历史教材能力培养特点刍议——以霍尔特·麦克杜格尔出版社〈世界历史〉教材为例》,《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年第3期。
刘晓玲、黎娅玲:《岳麓书院批判性思维培养途径及其现代意义》,《现代大学教育》2015年第3期。
刘春晖、林崇德:《个体变量、材料变量对大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年第5期。
刘春晖:《大学生信息素养与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关系——批判性思维倾向的调节效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刘韧:《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高职学生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思想战线》2015年第S1期。
林崇德:《增强适应能力,争做创造性人才——为北师大心理学院新同学的演讲》,《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第5期。
林晓:《基于创新竞赛的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江苏高教》2015年第2期。
梁小军、扶健华:《运用“多维系统反馈”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证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8期。
刘保全:《创新思维方式成就新闻精品——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当代传播》2015年第2期。
梁晓燕、王少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微博控”心理需求的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年第3期。
吕红艳、罗英姿:《博士研究生创造性特征之内涵及现状——基于江苏省十二所高校的实证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1期。
吕林海、张红霞、李婉芹,等:《中国学生的保守课堂学习行为及其与中庸思维、批判性思维等的关系》,《远程教育杂志》2015年第5期。
马君、张昊民、杨涛:《绩效评价、成就目标导向对团队成员工作创新行为的跨层次影响》,《管理工程学报》2015年第3期。
马千:《基于创新思维突变创业智慧培养与形成路径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5年第4期。
麦尚文、黄雪姣:《新型主流媒体的内容思维与价值体系重构》,《中国编辑》2015年第1期。
彭湃:《为高阶学习而评价——表现性评价及其在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估中的应用》,《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第11期。
曲卫国:《缺乏的到底是思辨能力还是系统知识?——也谈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问题》,《中国外语》2015年第1期。
沈汪兵、袁媛:《创造性思维的社会文化基础》,《心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7期。
沈汪兵、刘昌、施春华,等:《创造性思维的性别差异》,《心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8期。
宋德龙:《高中英语学科关键能力的实证调查与模型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15年第7期。
宋军:《基于问题式学习对学术英语思辨能力的培养》,《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
石勇:《机械零件课程设计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21期。
陶文昭:《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科学思维》,《理论探索》2015年第4期。
汤晓山:《广告创意思维的阐述与建构》,《传媒》2015年第22期。
图尔敏、谢耘译:《逻辑与论证评价》,《工业与信息化教育》2015年第7期。
屠兴勇:《批判性思维、创新氛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社会科学》2015年第8期。
屠兴勇、何欣、郭娟梅:《批判性思维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第10期。
王伟:《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典型教学案例——“半费之讼”》,《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年第7期。
温建平:《信息化背景下协作共享翻译教学模式探讨》,《中国翻译》2015年第4期。
吴洁清、董勇燕、周治金:《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对中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影响》,《应用心理学》2015年第3期。
吴亚婕、赵宏、陈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教学模式的实践》,《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2期。
吴亚婕、姜姗姗:《学生学习过程、批判性思维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第12期。
吴厦厦:《美国SIOP模式与中国外语专业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研究》,《外语教学》2015年第4期。
吴智泉:《美国“大学生学习评价”(CLA)的特色与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年第3期。
王保国:《关于创新思维与逻辑思维关系的哲学思考》,《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王婕:《基于领导力开发的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5年第3期。
王路:《批判性思维再批判》,《科学经济社会》2015年第1期。
王跃新、赵迪、王叶:《创新思维发生及运行机制探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年第5期。
奚彦辉、赵万里:《科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转向》,《科学与社会》2015年第1期。
徐飞:《让创新创业深入骨髓融入血脉》,《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Z3期。
肖薇薇:《批判性思维缺失的教育反思与培养策略》,《中国教育学刊》2015年第1期。
俞树煜、王国华、聂胜欣,等:《在线学习活动中促进批判性思维发展的问题解决学习活动模型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第7期。
詹慧佳、刘昌、沈汪兵:《创造性思维四阶段的神经基础》,《心理科学进展》2015年第2期。
卓泽林:《国际化视野下高等教育创新驱动型人才的培养》,《高校教育管理》2015年第6期。
赵蒙成、刘卫琴:《美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历史、问题与发展趋势》,《外国中小学教育》2015年第4期。
赵婷婷、杨翊、刘欧,等:《大学生学习成果评价的新途径——EPP(中国)批判性思维能力试测报告》,《教育研究》2015年第9期。
赵元、张小萍:《历史学创新思维课堂教学模式探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年第24期。
张成伟、袁庆飞:《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5年第7期。
张会杰:《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考核:意义、困境及管理之改进》,《高教探索》2015年第6期。
张洪英:《批判性阅读:〈冯谖客孟尝君〉》,《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年第7期。
张国富、龚林静:《陶艺的传承与发展》,《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S1期。
张建军:《高阶认知视域下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与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张留华:《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推理》,《工业与信息化教育》2015年第7期。
张敏、张一力:《积极拖延一定有益于提升创新绩效吗?——基于社会网络的实验研究》,《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1期。
张世彤、门玉琢、单长楠:《多种创新方法集成与应用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15年第11期。
张婷婷:《试论艺术的智性价值》,《艺术百家》2015年第2期。
张婷婷:《艺术灵性与军事指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朱浩:《基于自组织理论的研究生创新思维生成与培养机制研究》,《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
周光礼:《培养理性的行动者——高等教育目的再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3期。
周剑、王艳、Xie Iris: 《世代特征,信息环境变迁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创新》,《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年第4期。
周可真:《科学的创新思维和直觉方法》,《学术界》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