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至上与层层保障:澳大利亚教师教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萌芽期(1788—1850)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晚被发现的大陆,在地质上,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陆。据考古学考证,约公元前7万年到公元前1万年的第四纪冰期时,澳洲大陆就已经有人类居住与生活了。到15世纪至16世纪时,这块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土地引起了欧洲殖民者的注意。1770年,英国的探险家詹姆士·库克发现了澳大利亚这块神秘的土地,澳大利亚的宁静从此不复存在。1788年1月26日,澳大利亚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吴祯福:《澳大利亚历史(1788—1942年)》,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第39页。

事实上,在此之前,澳大利亚的教育活动就已出现在那里居住的土著居民部落中。当然,当时的教育并非学校教育,主要是一种因生存的需要,由年长的一代把劳动和社会活动中的技能及经验传授给年青一代的劳动教育。传递知识的“教师”就是家族中的亲属、智者和同龄人,同时整个氏族及部落都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向年青一代传授知识和技能。反复讲解和模仿是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在教学中,长者反复地讲述仪式、歌曲、舞蹈和宗教的意义。当人们表演世俗舞蹈的时候,长者反复地讲解复杂的舞步和形体动作,孩子们则在一旁进行模仿。人们用“威吓”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孩子,如果孩子在教学活动中三心二意,就会受到各种惩罚。Alan Barcan. A History of Australian Education.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4.当时,还没有出现文字,也没有正规的学校,当然也没有培训师资的教师教育。

(一)新生代教育的兴起及其对教师的需求

随着英国殖民者的登陆,澳大利亚无教师教育的情况开始发生变化。1787年5月13日,总督阿瑟·菲利普(Arthur Philip)率领第一舰队从朴次茅斯出发,向澳洲大陆进发。船上有212名海军官兵押送着565名男囚犯和192名女囚犯。Ibid., 7.船上没有教师,只有一个名叫理查德·约翰逊(Richard Johnson)的牧师,他是英国圣公会福音传播运动的支持者,海外福音传播协会赠予他大批的书籍。在航行中,约翰逊以“咒骂之罪恶”为题向囚犯们布教。一段时间过后,约翰逊发现这种“教育”产生了作用,囚犯的污言秽语少了许多。可能可以这样说,澳大利亚的教育是始于成人教育和道德教育。

1788年,第一舰队抵达澳洲大陆,1月26日,澳大利亚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从此,这块大陆开始了近代人类文明的历史,教育也成了人们生活中关注的大事。教育之所以一开始就被提上议事日程主要有两个原因。首要的原因是学龄儿童人数的急剧增长。随着第一舰队到来的只有36个儿童,其中17个是囚犯的子女,19个海军官兵的子女。然而在1788年至1792年间,新南威尔士殖民区的欧洲人口从1024人迅速增长至3120人,在其后的几年中儿童人数也达到了246人左右。1793年3月,英国与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西班牙、荷兰、撒丁、那不勒斯等国组成反法联盟出兵进攻法国,送到澳洲的囚犯也相应地大为减少,然而,儿童人数仍然保持增长的态势,因而解决儿童的入学问题成了当务之急。另一层原因则是社会和道德问题的加剧。当时新南威尔士殖民区的人口组成绝大多数都是囚犯,1788年,囚犯占了总人口的74%, 1792年,这个比例高达80%,甚至到了1800年,这个比例仍有32%之多。频发的犯罪现象、暴力事件、酗酒和偷窃,成了人们不得不正视的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英国政府对遣送女犯制定了限制政策,导致了当时新南威尔士殖民区人口的男女比例失调。1788年,男囚犯为2105人,女囚犯为360人;1800年,男囚犯为1230人,女囚犯为328人。Alan Barcan. A History of Australian Education.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10.卖淫和同居现象十分普遍,正常的家庭生活荡然无存,无人看管的儿童到处游荡。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对他们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当时有位前任军法检察官戴维·柯林斯(David Colins)曾指出,要将儿童与他们品行不端的父母隔离开来,对儿童进行社会责任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这也使得兴办教育成了头等大事。

当时已有新南威尔士、诺福克岛和帕拉马塔三个殖民点。1789年,牧师理查德·约翰逊委任女囚犯伊莎贝拉·罗森(Isabella Rosson)在悉尼的一间茅屋里开办了一所学校,1791年,他又让另一名女囚犯玛丽·约翰逊(Marry Johnson)掌管帕拉马塔的一所学校。理查德·约翰逊又于1794年在囚犯中物色到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托马斯·麦奎因(Thomas McQueen),并任命其为诺福克岛学校的校长。Ibid., 9.

澳大利亚最初的教师都是由罪犯担任的。由于当时环境恶劣,女罪犯比男罪犯更难找到理想的工作,所以早期的教师大多是女性,而且都是女囚犯。Ibid. .他们教授给周围的孩子们一些较简单的读写算知识。虽然澳大利亚一开始隶属于当时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但最初只是作为英国的一个罪犯流放地,罪犯不可能带来当时英国社会贵族式的教育,所以当时澳大利亚的教育尽管属于英式教育,但它的起点却是在较低的层次上的,整个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远远落后于它的宗主国英国的教育。最初的校舍是诸如帐篷、茅舍和临时搭建的房屋之类的。1793年8月,第一所教堂在悉尼建成,除了做礼拜外,平时作校舍用,流放犯威廉姆·理查森(William Richardson)掌管这所学校。Ibid. .由此,澳大利亚的殖民地教育迈出了第一步。

到19世纪初,澳大利亚的英国流放犯已逾2000人,伴随而来的儿童也不断增多,其中既有流放犯的孩子,也有流放犯管理者、军人以及商人的孩子。人口的增长尤其儿童的增加,不可避免地使教育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为了解决教育问题,当时的澳大利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校,包括各教派创办的全日制学校、夜校,也包括慈善机构设置的贫儿学校、孤儿院,还有一些私立小学、寄宿小学等。从总体上看,这些学校通常并无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育如何进行,完全取决于办校者自己对教育的认识和需要。一般说来,教会学校是以宗教教育为宗旨的,当然也教授一些读写算方面的知识;慈善机构设置的学校本质上是一种流浪儿童收养所,其教学水平通常较低。相对而言,私立学校的条件要好一些,教学也正规一些。这些早期学校的教师大多还是由具有一定文化的罪犯担任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是宗教牧师,少数是官吏和军人的家属。这些人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只有极少数人在英国受过较好的教育,在当时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尚能勉强应付,所以师资培训问题还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英国殖民当局强迫流放犯在澳大利亚建造房屋、修筑道路、开荒种地,但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因而仅仅利用他们所创造的财富是难以促进殖民地的发展的。1815年,利物浦山后的大平原被发现,这为以后大规模移民及农牧业尤其养羊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1820年,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已接近完成。宗主国迅速发展的工业尤其是毛纺织业增加了对原料与粮食的需求。把澳大利亚仅作为流放地的殖民方法已不能满足养羊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为此,英国采取了一些鼓励一般公民移居澳大利亚的优惠政策,给移民提供一定的生活补助和各方面的方便,如对自由移民一律无偿分给土地,因而从1820年起英国大批移民蜂拥涌入澳大利亚。从此,澳大利亚人口急剧上升,1820年为33543人,1830年为70000人,1840年增至190408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编:《澳大利亚经济》,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页。劳动力的增长一方面为澳大利亚创造了财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学龄儿童的成倍增长,也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学校的教学条件不足,教师严重匮乏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由于流放犯逐渐减少,所以自1809年开始,殖民地的教师被自由移民所取代。然而大多数的移民文化水平都较低,能胜任教师工作的也为数不多,而且也没有受过专门的教师职前培训,因而当时的小学教育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效率上都是处于较低的水准的。

肩负新生代教育职责的学校的出现与发展,便无可避免地对教师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执教者没有受过良好的教师教育、没有掌握扎实的科学知识、不懂教育教学方法,学校教育工作如何有效开展,其基本质量何以得到保障?这便为澳大利亚教师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基础。

(二)导生制与短期培训班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澳大利亚的教师教育肇始于导生制和短期培训班。

与其他各国类似,澳大利亚学校中最早采用的也是个别教学的形式。这是一种几个世纪以来学校教育中惯常的做法。在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师往往把一个班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房间,通常是他的家中,学生人数也较少,这些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各异,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讲授,教学效率很低。

悉尼一所教会学校的牧师克鲁克(W. P. Crook)从英国引进了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这是英国的约瑟夫·兰开斯特(Joseph Lancaster)经过多年的实验所开创的。Alan Barcan. A History of Australian Education. Melbour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17.这种导生制很快便在澳大利亚的学校中得到推行。所谓导生制,就是由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在班级里选择一些年龄较大或较优秀的学生作“导生”,然后把所要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先传授给这些导生,接着导生把自己刚学的内容教给他所负责的一组学生,一般来说,一个导生要带25个学生。Ibid., 17.有了导生的帮助,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上百个学生。采用这种教学形式,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教师缺乏的困难,而且也十分经济,十分适合当时澳大利亚物质条件尚不发达,教师严重匮乏的情况,不失为一种普及教育的好方法。

19世纪20年代,澳大利亚人口继续大幅度增加,殖民地区也不断扩充。除了原来的新南威尔士外,还分别于1825年、1829年、1836年建立了塔斯马尼亚殖民区、西澳大利亚殖民区和南澳大利亚殖民区。这个时期,经济发展大大加快。1820—1850年间澳大利亚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养羊业。羊毛成为澳大利亚的主要出口商品。1810年出口羊毛为167磅,1821年为175000磅,1830年达200万磅。此间,种植业也有所发展。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市场逐渐扩大,于是简单的制造业也兴起了,出现了酿酒、制粉以及生产皂烛、食盐、陶器、衣服、靴鞋、革制品、帽子家具等日用必需品的小型工厂。随着工商业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销售机构、金融机构均随之产生。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室编:《澳大利亚经济》,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页。由于移居到澳大利亚的英国公民都能无偿分得土地,大批家庭都建立了自己的家业。因此,学习新技术、发展家庭经济、改善生活成为了当时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为此,人们都迫切希望能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从而提升年青一代的文化水平。要提高小学教育的水平,关键还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而在以导生制为教学形式的学校教育下,教学水平无疑是低下的。导生制固然为当时小学教育效率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也有不足之处:第一由于导生还是在读的学生,虽然他们是年龄较长或较优秀的学生,但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未必是全面、透彻和熟练的;第二,导生向其他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时,语言表达可能并不到位,如此一来,在自身可能还对知识技能一知半解再加上语言表达不够准确的情况下,便毋庸置疑地使得知识技能在传递过程中的效果大打折扣;第三,由于缺乏教学的方法与技能,这种知识的传递无疑助长了死记硬背的风气,因此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当人们要求提高小学教育的质量,要求提高年青一代的受教育水平的时候,这个弊端无疑就凸显出来。

1825年,一位从英国来的副主教T. H.斯科特(T. H. Scott)创办了一个师资短期培训班,这个培训班主要是面向他所掌管的教会学校的教师的,同时还招募了一些其他人员,并聘请一位当时在悉尼最资深的小学教师W. T.凯浦(W. T. Cape)来当培训班的教员,采用导生制的模式对学员进行为期3个月的培训。B. K. Hyams. Teacher preparation in Australia: a history of its development from 1850 to 1950. Hawthorn, Vic: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1979: 8.短期培训班以参加教学实践为主,学员入学后,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到附近小学去进行实践,只有小部分时间用来学习文化课和教学法知识,由凯浦亲自授课。雷晓春:《澳大利亚师范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7页。学生完成学业通过考核后,原先是教师的则被派回原来所在的小学继续任教,原先不是教师的则被安排到教会小学当半年的见习教师,见习期满后经学校考核,合格者发给毕业证书,成为正式的小学教师。由斯科特创办的短期师资培训班的出现,标志着澳大利亚教师职前教育的萌芽。尽管它的规模不大,学习期限很短,也没有完善的教学计划,许多方面都很不成熟,但是它揭开了澳大利亚教师职前教育的第一页,在该国教师职前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这种培训师资的方式,相比导生制有了一定的专业性,同时又非常适合澳大利亚当时的国情,因而快速地在澳大利亚传播开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私立学校培训师资的主要形式,公立师范学校在办学初期也会汲取它的一些经验。

澳大利亚从殖民地时期开始,学校除了一部分是由私人或社会团体等筹办外,大多数是宗教团体主办的。与英国的传统一脉相承的是,教会基本上垄断了学校教育事业。19世纪20年代后,由于移民大幅度增多,澳大利亚人口增长很快。1830年时它的人口只有7万,到1840年时已然超过19万,人口的大幅增长向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19世纪30年代后,澳大利亚各殖民区政府通过拨款资助的方式,使教会学校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仍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加上各教派谁也不愿意到自己教区以外的地方办学,造成学校布局不合理、许多地方的孩子无法上学的局面。新南威尔士区立法局在1844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就表明,该区4—14岁的儿童中,已上学的有12507人,而无法上学的竟多达13169人。B. K. Hyams. Teacher preparation in Australia: a history of its development from 1850 to 1950. Hawthorn, Vic: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1979: 50.事实说明,完全依靠教派办学是行不通的,必须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此时,澳大利亚看到了美国独立前由地方政府出资办学的经验,因而他们开始谋划由区政府投资开办公立学校,以弥补教会学校的不足。

在与教会保守势力反复较量后,新南威尔士区立法局于1847年通过了开办公立学校的法案,区政府随即拨款2000英镑用来建立公立学校。1848年4所公立学校建成并正式开学,到了1849年公立学校又增至25所。从此澳大利亚开始了政府直接办学的历史。Ibid., 51.

公立学校的建立和发展之路也颇多周折,其中主要问题是师资不足。因为在此前的教会学校大发展过程中,各种堪当教师的人才基本上都网罗殆尽。此时,要解决公立学校的师资问题,除了由区政府投资开办师范学校来培训师资,已经别无他途。因此,新南威尔士区立法局一方面主张政府创办公立学校,另一方面还进一步建议投资建公立师范学校,以培训师资。

事实上,当时举办公立师范学校也是具备了一定条件的。首先,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政府财政收入增加较快,这便为办学经费提供了保障。其次,当时英国已有师范学校,这便为该地区举办师范学校提供了借鉴。第三,当时在澳大利亚已有一批在英国受过良好教育且从教多年的教师,他们能胜任师范学校的教职工作。参见雷晓春《澳大利亚师范教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