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本书在分析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偏好、激励机制(含财政激励、晋升激励与自豪感激励)以及媒介信息等,并利用我国省级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分析了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数,以及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满意度指数。在此基础上,本书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第一章为导论。主要通过分析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来说明本书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并按照政府偏好、媒介信息、激励机制与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决策机制以及效应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书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为政府偏好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首先,分析公共选择与政府偏好形成之间的逻辑关联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机理,其中包括个体利益与个体偏好关系、公共利益与政府偏好的关系,选举控制、官员政绩与公共政策决策之间的关联,以及政府城市偏好的形成。其次,利用可获得的中国2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来分析政府城市偏好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
第三章为媒介信息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首先分析媒介信息对公共服务供给决策的影响,在存在媒介竞争的条件下,媒介声望竞争有利于增加信息供给,而媒介经济利益竞争则不利于信息供给。而不同的信息供给条件与环境会影响居民投票意愿,在政府官员选举竞争中,政府官员会内在地形成财政资源配置上影响居民投票意愿进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倾向,一般地城市地区的投入回报快而且明显,由此会产生城市偏向。利用中国28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网络信息有助于扭转地方政府城市偏好,从而会有助于促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四章为激励机制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本书设定的激励机制包含财政分权激励、晋升激励、自豪感激励,首先分析以上三类激励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决策的影响机理,并利用获得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来实证分析前述理论。财政分权激励有助于增强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从而有助于增加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政府官员的晋升激励主要依赖于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而城市地区、硬公共产品的供给有助于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由此可知,晋升激励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存在负向效应。自豪感激励主要受到政府官员个人的特质影响,存在自负自豪感的政府官员会通过财政资源的配置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从而不利于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提高,而存在真实自豪感的政府官员会将因自身公共决策引致的社会效益、声望内生化为自己的个人收益,从而有利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提高。
第五章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果评估。本书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实证分析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效果。前者通过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指数(包括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和基本卫生四大类二级指标)来衡量,并利用中国国家统计数据计算来得到;后者通过构建新农村建设农村居民满意度指标(包括农田水利、人居环境与公用设施、农业科技与培训、教育、生活能源、文化娱乐、医疗卫生、惠农政策、社会保障、社会信息、乡村管理11类二级指标)来衡量,并利用项目组成员经过调研得到的微观数据而得到。两类指标计算结果均显示,近些年来,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进步较快,农民总体满意度较高,但是也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第六章为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在总结地方政府城市偏好、激励机制、媒介信息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改变我国地方政府官员的选择、任用模式;倡导媒介传播客观、公正的媒介信息;构造合适的政府官员的激励机制体系;赋予农民更多的话语权与表达机会。
附录主要包括本书研究中运用的有关数据,包括城乡基础设施数据、城乡社会保障数据、城乡公共卫生数据、城乡义务教育数据、城乡社会信息数据,以及湖北新农村建设农民满意度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