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生活的法则(1)
54.生活的真正法则是不要背弃理性
人们的生活往往有好有坏,这仅仅取决于他们怎样去理解生活的真正法则。人们对生活的真正法则理解得越明确,他们的生活就越好,而他们对这个法则理解得越含混,他们的生活就越坏。生活的真正法则如此简单、明确而易懂,以至于人们不可用他们不懂的法则来为自己龌龊的生活加以辩解。如果违背真正的生活的法则而生,则他们得到的只有一样:背弃理性。
55.不要过于计较他人的赞扬或指责
无论现在还是以前,人们既嘲笑那些沉默不语的人,也嘲笑那些夸夸其谈和少言寡语的人——世界上没有哪个人没受过指责。过去不曾、将来也不会有哪个人总是在所有事上受到指责,同样也不会有人总是在所有事上都受到赞扬。因此,无论是别人的赞扬,还是指责,都不值得多虑。只有我们明白,人们是出于什么原因赞扬或侮骂我们,我们就不再那么看重人们的赞扬,不再惧怕他们的指责了。不仅不要自我夸奖,也不要让别人夸奖你。夸奖会葬送灵魂,因为它使人放弃对灵魂的关心,转而关心世俗的荣誉。
56.不要把生活寄托在那些如过眼云烟的东西上
没有从不生病、永远强壮而健康的肉体;没有不会花光的财富;没有永不完结的政权。
所有这些都是不坚固的。如果人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做一个健康而富有的大人物上,甚至即使他肯定会得到他所力求得到的东西,他仍旧会焦虑、恐慌、忧虑,因为他将看到,他生活中所寄托的这一切都在离他而去,他将看到,他自己也在一天天衰老,向死亡走近。怎样做才不至于忧虑和恐慌呢?只有一个办法:不要把生活寄托在那些如过眼云烟的东西上,而要寄托在那不会死去、也不可能死去的东西上,寄托在那存在于人体内的灵魂上。做你的肉体替你期望的事:猎取名誉、声望、财富,你的生活就将如地狱一般。做存在于你身上的灵魂为你所期望的事:力求谦逊、仁慈、爱,则你将不需要任何天堂。天堂就将出现在你的灵魂之中。我们所有的不幸,都是由于我们忘掉了那存在于我们身上的东西,而为了些许多微不足道的肉体的欢乐出卖灵魂。
57.生活的涵义
一个人知道他生活得不好,但是他不是去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极力地让自己相信,他不是像大家一样的普通人,而是高于他人,因此,他就应该像他现在这样生活。由此可见,那生活得不好的人,往往是骄傲的人。当人们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而生的时候,生活是艰难的;而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确信,为什么而生的问题是无论如何都无法知道的,他们甚至还以此自我炫耀。人们心里想,或嘴里说,他们不知道这一点,这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按照世上的先贤所教导的那样生活,不仅如此,他们也没有按照他们自身的理性和良知所教导的那样生活。
58.婴儿只要得到所讨要的东西就安静下来,而成人的欲望却永无休止
当婴儿得不到他肉体所需的东西时,他会又哭又叫,但只要一得到,他就会安静下来,再不讨要什么东西。但对于成年人来说,当他们认为生活不在于灵魂、而在于肉体时,情形就不是这样。这些人不断地要这要那,永无餍足。放纵肉体,把大量超出它所必需的东西都给予它——这是一个大错误,因为奢华的生活并不能增加,而只能减少饮食、休息、睡眠、衣服和居住所给人带来的愉悦。不动手做饭,而吃下大量美味的食品,因此搞坏胃口,丧失掉对食物的娱乐的兴趣。本可以步行路也要乘车,习惯于睡绵软的床榻,吃精致的美味佳肴,住陈设豪华的房子,习惯于支使别人去做自己本可以做的事——失去了劳动后的休息、寒冷后的温暖所带来的快乐,失去了香甜的睡梦,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生活中平静而自由的快乐不仅不能增加,反而日益减少。
59.需求越少,生活越幸福
需求越少,生活越幸福——这是一条古老的、然而远未被所有人认清的真理。约翰·兹拉托乌斯特说,你越习惯于奢华的生活,你就越发陷入被奴役的地位:因为你的需求越多,你的自由受到的限制就越大。彻底的自由乃是一无所求,等而次之的——是所求甚微。要想生活得平静而自由——就要舍弃那失去了也过得去的东西。苏格拉底自己拒绝吃所有不是为了果腹、而是为了饱口福的东西,并说服自己的弟子们也这样做。他说,多余的饮食不仅对肉体、而且灵魂都有很大的危害,他建议在吃饱之前就离开餐桌。他让弟子们想想智者尤利西斯的故事:为什么女巫喀耳刻的魔法没能迷住他,就是因为他不贪吃,而他的同伴们一旦扑向女巫那美味的食品,就都变成了猪。
60.如果所做的事只是为了获得世俗的荣耀,就是一种不幸
许多情况下人作恶是出于自己的肉欲,而更多的情况下人作恶是为了得到赞赏,为了世俗的荣誉。当你很难、或者几乎无法明白,一个人为什么要做他正做的事时,那么请你相信,他行为的动机——就是希望获得世俗的荣誉。人在做一件事时,不是为了自己的肉体,也不是为了自己的灵魂,而只是为了博得人们的赞许——这是人们生活恶劣的主要原因之一。每一个好的举动都隐含着想博得人们赞许的成分。但如果你所做的事只是为了获得世俗的荣耀,这便是不幸。对荣誉、对获得人们的赞许、尊敬和夸奖而操心——没有哪一种邪恶会像这一种一样,能把人们久久地控制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并使他们疏于去理解人类生活及其真正幸福的意义。
61.真诚的人不富有,富有的人不真诚
十个善良的人挤在一条毡子上睡觉,也会友好相处、睡得踏实,而两个富人住十个房间,也不能和睦相处。如果一个善良的人得到一大片面包,他也会分一半给饿肚子的人。但如果一个皇帝占有了半壁江山,他不把另一半据为己有,是不会高枕无忧的。三个富人占着十五所房子,也不会放一个穷苦人进来暖暖身子,过一夜。一个农家的七尺小屋,住上七个农奴,他也愿意收留过路人,并说:上帝吩咐要有福同享。对他人的悲哀无动于衷的往往是富人。有怜悯心的人大多没钱。有钱的没几个有怜悯心。因此,皮赛感叹道:财富使人对高傲、残忍、自以为是的无知和荒淫无耻习以为常。
62.极端的无聊可用来解除我们的无聊
我们常常夸口说自己一个人并不感到无聊,我们非常自负而不想要坏的陪伴。
如果我们好好地考察一下无聊的各种表现,我们发现它更多地是想逃避义务而非追求利益。
极端的无聊可用来解除我们的无聊。
63.穷人苦恼,而富人加倍苦恼
贫困的人要想把有益于肉体的贫困转变为有害于肉体和灵魂的财富,这是徒劳无益的。人们总是抱怨贫困,千方百计去获取财富,但实际上,贫困与不幸赋予人以坚强的力量,与此相应,放纵与奢侈引导人走向衰败和毁灭。富人的日子不好过,因为他不得安宁,终日为自己的财富担心;也因为他的财富越多,他的操劳也越多。而富人的日子不好过的主要原因是,他所能交好的只是少数与他相同的富人。
而与其他的人、与穷人,他却无法交好,他的罪孽就将真相大白。他也就不能不感到羞耻。
64.避免贫困的两种方法
人们总是寻求财富,而一旦他们明白了,人积累起财富并以此为生,将会失去多少善德。这时,他们就会以如今人们极力追求财富的热忱,去热忱地极力远离财富。有两种方法可以避免贫困:一种——就是增加自己的财富,另一种——就是养成知足常乐的习惯,增加财富并不是随时都可做到的,并且几乎始终伴随着欺诈;而节制自己的奢望一直由我们自己掌握,并且永远有益于灵魂。
65.悲痛常常是由利益和虚荣引起的
我们给我们的悲痛以某种托辞,但引起悲痛的常常不过是利益和虚荣。我们有时对自己失去的一些人的遗憾超过我们对他们的悲伤;而对另一些已逝者,我们的悲伤却很少遗憾。
在悲痛中有各种虚伪的东西,其中一种是:在哀悼与我们新近的一个人的死亡的借口下,我们哀伤的实际是我们自己,我们哀伤他对我们的好的看法,哀伤我们的利益、快乐和对我们的敬意的减少。同时,死者也有了使人流泪的体面,虽然这些眼泪只不过是为生者流的。我说这是一种虚伪,是因为在这些悲痛中人们是在欺骗自己。还有另一种虚伪却不是这样天真无邪,因为它要强加于全社会,这是那样一些人的悲痛,她们渴望着一种十足和不朽的痛苦的光荣。在时光已经载走了所有的悲痛,终结了她们实际上有过的痛苦之后,她们还是不放弃,仍然坚持她们的悲伤、她们的呻吟和叹息,她们表现出一副悲哀者的模样,通过她们所有的行动使人们相信:非到生命终结,她们的痛苦不会停止。这种悲悲戚戚,让人厌烦的虚荣心通常可以在有野心的妇女那里发现,就仿佛她们的性别已经关闭了所有能使她们走向光明的道路一样,她们就拼命通过攀登一种不可消解的痛苦的高峰来获得名声。此外,还有一种眼泪,其根源是微不足道的,它容易流出,也容易干涸,如人们为了有仁慈的名声而哭,为了被哀怜而哭,为了被人哭而哭,最后还是不了避开不哭的羞耻而哭。
66.什么是衰老
很少有人懂得什么是衰老。老年是一个暴君,因自己处在生命的痛苦中就禁止青春的所有欢乐。老年人喜欢给人以善的教诲,因为他们为自己再也不能做出坏的榜样而感到宽慰。年青人根据其血液的热度改变他的趣味,老年人则根据习惯保持他的趣味。曾经是可爱的人到老年后最有害的荒唐就是他们忘记了自己不再是可爱的。我们在年老时变得愈加疯癫也愈加明智。年老时增加的活力是跟疯狂相伴而行的。老年人的疯癫胜过年青人的疯癫。
67.社会更经常地奖励功绩的外表而非功绩本身
为了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人们就竭力做出在社会上已经成功的样子。社会更经常地奖励功绩的外表而非功绩本身。为了在社会上获得成功,人们就竭力做出在社会上已经成功的样子。我们太习惯于向别人伪装自己,以致最后我们向自己伪装自己。显出一副配得上自己没有得到的职位的模样,要比胜任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更为容易。我们因我们具有的品质而显出的荒唐可笑,远不及我们因我们假装出来的品质而显出的荒唐可笑。
68.慷慨往往只是一种伪装的野心
我们称之为慷慨的,经常只是作为一个赠予者的虚荣,我们爱这种虚荣要超过爱我们所赠送的东西。慷慨常常只是一种伪装的野心,它蔑视那些小的利益是为了得到大的利益。我们给别人什么东西都不像我们给别人劝告那样慷慨。吝啬比慷慨更与善于理财对立。
69.贪吝的对立效果
贪吝常常产生各种对立的效果:许多人为了某些可疑和遥远的期望牺牲他们的所有财产;另一些人却为了现在的蝇头微利而轻视将要来临的重大利益。极端的贪吝几乎总是闹出错误,它决没有那种可以比较经常地撇开自己目标的能力,不能够超越那会造成未来损失的现在的激情。
70.真实是完善和美的基础
真实是完善和美的基础的根据:一件事情,不管它是什么性质,假如它不是它所应是的那样完全真的,假如它没有所应有的一切,它就不会是美的和完善的。有一些美的事物,当它们还保持着不完善的时候,反正比它们太完善的时候具有更多的光彩。我们不敢概括地说我们完美无瑕,而我们的敌手一无是处,但在具体情况中,我们却接近于这种看法。
71.真理
真理并没有像伪真理造成那样多的坏事一样在世界上造成同样多的好事。不管这世界多么不公平,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对虚伪价值的溺爱要比对真理的践踏来得更经常。任何一种伟大的真理要进入人类的意识中去,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这是如此荒谬,简直不值一驳。”第二个阶段:“这是不道德的,有违宗教。”第三个阶段:“啊!这个人人都知道,用不着说了。”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种思想产生了,你既觉得它是正确的,同时又有点奇怪,你便不敢相信它。但你只要经过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种令你感到奇怪的思想——乃是一种最为普通的真理,一旦你了解了它,你就无法去信奉它。
72.没有私欲的人多于没有嫉妒的人
我们有如死者一样害怕一切,我们又像不死者那样欲望一切。没有私欲的人尚比没有嫉妒的人多些。假如我们完全弄清了我们欲望的是什么,我们大概就不会那样热烈地欲求那些东西了。根除第一个欲望远比满足所有随后的欲望容易。在有力地欲望一件东西之前,应当考察那拥有它的人的幸福是什么样的。
73.俗态
庸俗的神态有时在军营中消失,但决不会在宫廷中消失。不愿露出媚态的少女和不想显得荒唐的老翁,决不应该像谈论一件似乎他们也能参与一份的事情一样谈论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