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印咸《摄影艺术的欣赏》
《申报周刊》,1936年第1卷第5期
版本情况
该文发表于《申报周刊》1936年第1卷第5期。《申报周刊》的前身是《申报月刊》,为史量才主管《申报》后创办的一个政论方面的副刊,以介绍学术文艺、研讨国内外时事为目标。1932年7月15日创刊,出4卷12期,1936年1月起改名为《申报每周增刊》,1943年6月停刊。杨光政、俞颂华、凌其翰先后任编辑。主要撰稿人皆为当时著名文人、学者,如蔡元培、张梓生、张默、金仲华、舒新城、巴金、茅盾等。
《摄影艺术的欣赏》一文首页
作者简介
吴印咸像
吴印咸(1900-1994),江苏沭阳县人,摄影家、摄影理论家,是中国近现代摄影史的主要见证者与实践者。他担任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摄影队长、主持电影团工作,历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厂长、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兼摄影系主任、文化部电影局顾问、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电影摄影师学会副理事长、名誉主席、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委员等职务。在长达七十年的摄影艺术生涯中,吴印咸拍摄了数万张黑白和彩色照片、7部故事片和5部纪录片,曾获得全国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摄影奖”,出版20多本摄影艺术专著,举办过近20次个人摄影展。
1945年吴印咸为毛泽东拍照
摄影艺术的欣赏
吴印咸
在一般顽固的学究们看来,以为只有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建筑、舞蹈和戏剧才是七大艺术。其中以绘画、雕刻、建筑等为空间的艺术,或叫做造型艺术。以文学、音乐、舞蹈等为时间的艺术,或叫做音律艺术,又以戏剧兼空间与时间的特长,而包含着以上六种艺术的要素,所以叫做综合艺术,那么除了以上的七大艺术之外,仿佛艺术这象牙之塔中,再也不许其他的东西闯进了。
然而随着科学的发达,却带来了更惊人的艺术——摄影和电影,这是一班顽固的学究们所意想不到的事情,从前看不起电影的人,现在呢,他们也不得不自动地跑进影戏院去看嚣俄、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的名著了。而曾经拿摄影当做专门拍拍人像以作死后纪念的人们,现在也不得不借重摄影这小小的玩物,来观摩他们生平所看不到想不到的事物了。
特别在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因为科学的发达和技术的成功,摄影和电影,几乎成了各种艺术的前锋,而阔步地向文化舞台登场了。一切旧有的艺术,都诚实地欢迎这新来的嘉宾,而一切顽固的学究们,再也不敢反对这新兴的艺术所给与人类文明的影响。这样,因为科学的辅助,摄影与电影本身的加工和努力,而获得二十世纪一切艺术的宝座是不能否认了。
这里,因为本文标题的限制,单就摄影艺术这一部门,来供给爱好摄影的读者作一些参考的资料吧。
记得在十几年以前,在我们的中学或小学时代,摄影只被我们看做一个拍自己肖像的东西,摄影机只不过一个笨重而可笑的机器罢了。那时候,用一块可笑的海水布景,一个人坐在一块木汽船上学开汽船的样子;或是一座森林中,人们坐在一辆假汽车上学开汽车,或是站在画着透视的花园前,或倚在比人还要小的亭子中,照相师们头上顶着黑布,几乎像受刑一样地,人们要花费了半小时的时间,被照相师搬弄得木头人一样了,然后才开始他的工作。
可是现在呢,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里,只需花费一秒钟以致千分之一秒的时间就可拍好了一张照片。在以前只拿它当做拍人像的摄影,现在呢,天文、地理、山川、草木,最大的如星球,最小的如细菌,上古的遗迹和未来的世界却都可以用摄影机拍出来,最近如天然色片之发明,能把自然界所有的色彩统统再现,又如赤外线片的产生,能把肉眼所看不见的东西呈现在人的眼前。
跟着科学的进步,摄影带来了它的新姿态,摄影是科学,同时也是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混血儿。因此摄影艺术家拿着他的摄影机来表现自己的艺术,一切科学的发达,都在帮助摄影走向他的艺术的途径,渐渐从活动摄影,而达到电影艺术的成功。因为科学与艺术的综合,而使摄影艺术有了它独特的理论,同时,在它特殊的表现上,在它美的范畴中,它也如同文学、音乐、绘画、雕刻、建筑、舞蹈、戏剧一样,也有一个独立的艺术的分野了。
因为科学的发达,艺术在它的掌握之下,给摄影具备了种种的条件,将要代替绘画的位置,而艺术的描写出自然间一切的姿态。绘画在广义上说来,是以自然为对象的模仿艺术,以画家的眼睛,凝视自然,而调整其色彩,艺术摄影家也是一样,他拿“卡麦拉”代替了画家的眼睛,凝视自然,而把握着自然美,使它们再现。所不同的是,绘画需要经过画家的思想、情感、意志的熏染与结合而成绘画,摄影呢,只是经过“卡麦拉”技术的调整,纯客观地再现出自然美的形态。摄影不是绘画,而是以捉取自然现象为目的的艺术。
然而摄影艺术唯一的生命线,却不得不是“光”的要素了,摄影需要光,就等于鱼需要水和人类需要空气一样;没有光,就没有摄影。因为太阳如同白昼的街灯一样,照在事物上有它们的阴影,所以人们才意识到有光的存在,人们所以崇拜太阳的心理,正因为太阳有如火一般的光亮,同时也有它神秘的夜影。当然没有光便不会有阴影,影子便是光的象征,光也因影子而显现出种种的形象和色彩。所以光是摄影的父亲,而影子便是摄影的母亲,如一般的习惯说起来:摄影不外乎明暗两种调子,而明暗的调子也就是光与影子的区别,光与影子的区别,也就是黑与白的分阶罢了。只要它是成为摄影,也就是白与黑、光和影的结合体。如果有人提出摄影研究“应该摄影什么”的问题,那么我便不能不干脆的回答他是摄影“光”和“影”,如果拿印象主义的理论来讲,有太阳才有一切事物的话,我们便不能不承认有“光”与“影”,才有摄影艺术的存在了。
在摄影里白与黑所酿成的种种不同的形象和调子,就是物体、色彩、光与影的本身各各交流、综错反映了的浓淡微妙的变现,除了三棱镜把日光分析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而有它们固有的振动数之外,其余如各种异样的色彩,如没有影子的紫外线世界,消减了绿叶素的赤外线世界,宇宙线等看不见的世界,也无非是太阳光及其阴影的还原作用,也就是黑与白的现象而已。毕竟摄影艺术家,并不要忧愁事物的像与不像,而只要用心于光暗黑白的谐调如何就行了。
至于摄影艺术在现在文化史上占有如何的地位和价值,我们只要看它对于社会文化的任务和它的工作表现就可以明白了。对于社会服务上有新闻摄影、军事摄影、司法摄影、广告摄影、工艺摄影等。对于科学上有显微镜摄影、X光线摄影、生态摄影、赤外线摄影等。对于历史上有古迹摄影、印刷摄影等,对于艺术上有人物、风景、静物、彩色摄影等等,既包括了很广的范围,而直接影响于人们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
以上很简略地把摄影艺术的本质,摄影与绘画的区分及其光暗的问题说明了,现在更不得不提出我们如何欣赏摄影艺术的问题了。
对于摄影艺术,我们应当用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来评价它,如果这一摄影是有充分的新闻意义的,如汪院长被刺摄影,如列车互撞的情景,火山爆发、山洪泛滥等,是摄影家冒着奇险几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得来的作品,这是非常有社会价值的东西。如前次马赛车站刺杀案的摄影,摄影家便牺牲在这一张珍贵的作品中了。又如人迹不到的奇山峻岭,人所没有看到的珍禽异兽、巨蟒雄鲸等,这可称为探险摄影,而可激动人们有一种冒险精神。其他如飞机翱翔、军队排列、民众的结队游行等等的摄影,可以激动人们的爱国心和斗争的热情,以上都是属于社会价值的东西。
至于古迹的探访,地窟中摄影,古画、古雕刻、古建筑物的遗迹,可以供给考古学者的资料,而引起人们一种怀古观念,是属于历史价值的东西。再如幽美的湖山,乡村的草舍,渔夫垂钓,牧童吹箫,野草开花,村姑汲水等等,可以使人们寄托无限地诗情画意。又如教堂的尖塔,都市中的高楼,繁华的马路,安闲的别墅,都可以引起人们各种不同的情感。又如温柔的少女裸像,可以引起人们纯洁之心。花瓶与果物的构图,可以引起人们幽静之念。小猫和睡鸟的特写,可以引起人们的天真活泼的感情。这都是有着艺术价值的东西。对于这一切摄影的欣赏,和绘画固无二样,但摄影的特征,是借用光与影黑与白而把对象的特征和生命线微妙地表现而已。总之,摄影艺术,能把人间一切的自然现象,用客观的方法和技术,全盘再现于人们的眼前,而激动人们的种种感情,这就是摄影艺术本身的价值,也就是人们之所以欣赏摄影艺术的目的了。
研读
该文作者吴印咸生于战争年代,与世纪同龄,在他的一生中见证了许多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作为一位摄影家,他也亲自参与并记录了这些重要的时刻,是公认的中国摄影界的泰斗和权威。吴印咸早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期间,就已经开始研究摄影,从他的作品来看,十分讲究光线效果,也正是吴印咸在文中所说的,摄影艺术的唯一生命线就是“光”,并且对此有着一段精彩的描述:“摄影需要光,就等于鱼需要水和人类需要空气一样,没有光,就没有摄影。……光是摄影的父亲,而影子就是摄影的母亲。”此外,由于他的作品中经常将视角对准底层人民和劳苦大众,从而受到夏衍的赏识,邀请他担任电影《风云儿女》的摄影师。此后,他又担任了《生死同心》、《马路天使》、《红旗谱》、《白求恩大夫》、《骆驼祥子》等影片的摄影师。
1937年拍摄电影《马路天使》时,吴印咸的工作照
吴印咸《周璇》,1936年
该文写作于1936年,此时吴印咸已是一位非常成熟的摄影师。文章首先为摄影的地位正名,强调了摄影和电影在20世纪30年代因为科学的发达和技术的成功而成为各种艺术的前锋。作者提到一个细节是,十几年前的中学或小学时代(推测应在1915年前后),摄影在人们的心目中,还仅仅是用来拍肖像的东西,而摄影师“头上顶着黑布,几乎像受刑一样”,而到了作者写作该文的30年代,摄影已经迅速发展,上升为一种科学与艺术结合的独特艺术,也具备了一门独立艺术所应有的素质。此外,吴印咸将摄影在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进行了梳理,再次肯定了这门艺术“直接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尽管本文题为《摄影艺术的欣赏》,但作为一位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摄影师,吴印咸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谈论的是摄影艺术的本质、摄影与绘画的区分及光暗的问题,最后才以少量篇幅介绍了如何进行摄影艺术欣赏。他通过列举几个不同的摄影题材案例来加以说明,如汪院长被刺(应指1935年的汪精卫南京遇刺案)、列车互撞、火山爆发等属于新闻摄影,是摄影家冒生命危险得来的作品;而探险摄影则能激励人们的探险精神;古迹探访能引起人们的怀古情怀等。对于这些摄影题材的欣赏与绘画欣赏并无二致。最后,作者用一句话进行了摄影欣赏的理论总结:“摄影艺术能把人间一切的自然现象用客观的方法和技术全盘再现于人们眼前而激励人们的种种感情,这就是摄影艺术本身的价值,也就是人们之所以欣赏摄影艺术的目的了。”
吴印咸《呐喊》,1935年
《白求恩大夫》,1943年
在20世纪30年代,尽管国内专职的摄影理论家还不多见,但像吴印咸这样的摄影家通过自己的实践得来的感悟更为鲜活生动,也更具有实际意义。他出版了二十余部摄影理论专著、文章和作品集,包括《摄影艺术的表现方法》、《摄影用光》、《摄影构图120例》、《摄影构图》等,影响了几代中国摄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