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心不顛倒
疏云。以一心不亂。故不顛倒。以不顛倒故。不生他處。即得者。言其速也。鈔云。顛倒者。由其平日隨順妄想。不修正念。心多散亂。將捨煖觸之時。一生所作。俱現於前。心神惶怖。動止揮霍。應入地獄者。刀山劍樹。視作園林。應墮畜生者。馬腹驢胎。認為堂宇。就令作善。合為人天。未免憎愛父母。乃至小聖初心。猶不能正知出入。皆所謂顛倒也。乘此顛倒。三界七趣。隨業受生。今既一心不亂。則內凝正念。外感佛迎。捨此報身。竟生彼國。如佛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又言一切國土。唯想所持。淨想成就。必得往生。固無疑也。速者。不經中陰。不隔時日。如觀經所謂如彈指頃。生極樂國也。
淨土或問曰。世網中人。若是痛念無常。用心真切者。不問苦樂逆順。靜閙閑忙。一任萬緣交擾。八面應酬。與他念佛。兩不相妨。不見古人道。朝也阿彌陀。暮也阿彌陀。假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每日或念三萬聲。一萬聲。三千聲。一千聲。定為日課。不容一日放過。又有忙冗之極。頃刻無間者。每日晨朝十念。積久功成。亦不虗廢。念佛之外。或念經禮佛。懺悔發願。種種結緣。種種作福。隨力布施。修諸善功以助之。如此。非惟決定往生。亦必增高品位矣。
又曰。念佛者。或專緣三十二相。繫心得定。開目閉目。常得見佛。或但專稱口號。執持不散。亦於現身而得見佛。稱佛之法。必須制心。不令散亂。念念相續。繫緣佛號。口中聲聲喚阿彌陀佛。以心緣歷。字字分明。稱佛名時。無多少。並須一心一意。心口相續。如此。方得一念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若不然者。滅罪良難。善道和尚有專修無間之說。專修者。謂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颺神飛。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號。止由稱名易故。若能念念相續。畢命為期。百即百生。何以故。無外襍緣。得正念故。若捨真終。而終襍業以求生者。百中希得一二。乃由襍緣亂動。失正念故也。觀其專修無間之說。要緊只在念念相續。故孤山有云。不可等閒發願。散亂稱名。永明亦云。直須一心皈命。盡報精修。念佛發願之時。懇苦翹誠。無諸異念。如就刑戮。怨賊所追。水火所迫。一心求救。願脫苦輪。速證無生。廣度含識。紹隆三寶。誓報四恩。如斯志誠。方不虗棄。如或言行不稱。信願輕微。無念念相續之心。有數數間斷之意。恃其懈怠。臨終望生。但為業障所遮。恐難值其善友。風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臨終是果。應須因實。果則不虗故也。
蓮池禪師曰。孔子言終食造次顛沛不違仁。此不違工夫。雖是不易到。然作而不止。乃成自然。況久久行持。忽地有箇省處。則苦樂逆順。道在其中。所謂咳唾掉臂。無不是祖師西來意。念佛者。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還)謹按淨土或問(前一段所)云。申明事一心也。而理在其中矣。後一段所云。申明理一心也。而事在其中矣。至於蓮師所云。則一心圓融。渾然純熟。及其成功則一也。而事理不必辨矣。嗚呼。念佛至此。尚何遺法之有哉。
蓮池禪師曰。或問今見世人念佛者多。生西方成佛者少。何也。答。此有三故。一者。口雖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說。要積德修福。要孝順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愛。要夫婦相敬。要至誠信實。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陰隲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殺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壓小民。但有不好心起。著力念佛。定要念退這不好心。如此纔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二者。口雖念佛。心中胡思亂想。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念佛之時。按定心猿意馬。字字分明。心心照管。如親在西方。面對彌陀。不敢散亂。如此纔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三者口雖念佛。心中只願求生富貴。或說我等凡夫。料得西方無有我分。止圖來世不失人身。此則不合佛心。佛指引你生西方。你却自不願。以此不得往生。奉勸世人。凡念佛者。決意求生西方。休得疑惑。如天宮富貴。福盡也要墮落。何況人間富貴。能有幾時。若說你是凡天。西方無分。則聖賢多是凡夫做。安知你不生西方也。便可發廣大心。立堅固志。誓願往生。見佛聞法。得無上果。廣度眾生。如此纔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
考證
孝順父母
觀孝名為戒之經。則修諸德行。以孝順父母為先。觀為善陰隲之書。則作諸善事。以陰隲方便為首。故以二者考證之囗寶藏經云。孝順父母。天主帝釋在汝家中。又能行孝。大梵尊天在汝家中。又能盡孝。釋迦文佛在汝家中。睒魔菩薩。親服患愈。慈心童子。火輪速滅。即其靈應。發隱曰。善事父母。謂奉養無方。服勤有道。孝之始也。帝釋臨焉。又能行者。凡是孝道。無不舉行。孝之中也。梵王臨焉。又能盡者。現生父母。前生父母。歷生父母。無不酬答。孝之終也。釋迦臨焉。天能聽卑。佛徧一切。簡在冥加。理有之也。故[耳*炎]魔割目救父。而沉痾愈於一朝。慈心發願代苦。而火輪消於頃刻。至行動天。真誠感佛。正猶是耳。恐世不信。說云何天佛得在你家。故引二事以證之也。
陰隲方便
龍舒曰。大觀間。有一官員。其父已故。一日出外。見其父乘馬。前行。不顧其子。其子乃呼曰。我與父。生為父子。何無一言以教我。其父曰。學葛繁。問葛何人。曰。世聞人。遂訪問所在。其時為鎮江大守。乃性見之。言其故。且問葛何以見重於幽冥如此。答云予始者日行一利人事。其次行二事三事。或至十事。于今四十年。未甞一日廢。問何以利人。葛指座間脚踏子云。若此物置之不正。則蹙人足。予為正之。亦利人事也。又若人渴者。能飲以一杯水。亦利人事也。唯隨事而行之。上自卿相。下至乞丐。皆可以行。唯在乎久而不廢耳。其子拜而退。葛後以高壽坐化而去。葛兼修淨業。以是回向。後有僧神遊淨土。見葛在焉。由是觀之。則陰隲方便者。可即小以[口*命]大矣。
論念佛勝利
賓主盤桓曰。持念佛名。為有二種殊勝利益故。內則令念者覺斯無量壽。即可解脫此有限生死之身。外則實有彼佛願力。以接引念佛者臨終往生淨土。
(還)謹按此二種。乃勝利之綱領。後之四方便。十利益。諸感應。特其節目耳。雖十利益有接引之說。實無歸重之意也。故表章之。
蓮池禪師疏曰。念佛一門。最為方便。略陳有四。一。不值佛出世常得見佛方便。二。不斷惑業。得出輪迴方便。三。不修餘行。得波羅密方便。四。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
考證 鈔云。得常見佛者。起信論云。有初學是法。其心怯弱。以娑婆不常值佛。惧謂信心難就。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專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見於佛。如修多羅說專念西方阿彌陀佛。即得往生。終無有退。此經則七日一心。佛現在前是也。故知靈山已過。龍華未來。無佛世中而得見佛。是名最勝第一方便。得出輪迴者。由惑起業。由業感報。往來六道輪轉無窮。依餘法修。直至惑盡。始得出離。而托質世間。升沉未保。唯茲念佛。帶惑往生。以己念力。及佛攝受大神力故。一生彼國。即超三界。不受輪轉。經云。眾生生者。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是也。是為最勝第二方便。得波羅蜜者諸菩薩眾。有恒河沙劫中修六度萬行。未能滿足。而今一心念佛。萬緣自捨。即布施波羅蜜。一心念佛。諸惡自止。即持戒波羅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軟。即忍辱波羅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墮。即精進波羅蜜。一心念佛。餘想不主。即禪定波羅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羅蜜。推而極之。不出一心。萬行具足。如大本法藏願云。若我成佛。國中有情。不獲神通自在波羅蜜多。不取正覺。是為第三最勝方便。得疾解脫者。智論云。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中。歷無量劫。雖修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罪。超生淨土。又十住斷結經云。是時座中有四億眾。自知死此生彼牽連不斷。欲為之源。樂生無欲國土。佛言西方有佛。名曰無量壽。其土清淨。無淫怒癡。蓮華化生。汝當生彼。故大本云菩薩欲令眾生速疾安住無上菩提者。應當起精進力。聽此法門。古謂欲得一生取辦。便於是法留心。是名最勝第四方便。
淨土或問曰。經中道受持佛名者。現世當獲十種利益。一者。常得一切諸天大力神隱形守獲。二者。常得一切菩薩常隨(守獲三者)常得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四者。一切惡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龍毒藥悉不能中。五者。水火冤賊。刀箭牢獄。橫死枉生。悉皆不受。六者。先所作業。悉皆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七者。夜夢正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相。八者。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九者。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歡喜禮拜。猶如敬佛。十者。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見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聖眾。接引往生淨土。如此十種利益。經文具載。乃佛口之所宣也。既是現生皆有利益。然則世出世間。要緊法門。無如念佛者矣。
(還)謹按龍舒淨土文。敘念佛現世感應一卷。不可不知。有念佛薦亡如張繼祖者。有念佛却鬼如陳企者。有念佛脫難如邵希文者。有念佛安寢如劉仲慧者。有念佛屋不壓死如瞽婦者。有念佛而風疾不作如王居士者。有念佛而痁疾遂愈如李子清者。有念佛眼明如阮嫂者。有念佛痼疾皆愈如梁氏女者。有念佛治病得愈如秀州僧者。有念佛孫兒免難如鄉老者。有見殺生念佛得福如鄭鄰者。由此推之。念佛勝利。奚啻十種而已哉。
考證
念佛薦亡
龍舒王居士曰。予甞與張繼祖言西方事。繼祖信之。其乳母死。多為念阿彌佛追薦。一夕夢乳母來謝而別去。此念佛追薦之効也。
念佛却鬼
予同郡陳企。甞妄殺人。後見鬼現。企畏惧。急念阿彌陀佛。鬼不敢近。企念佛不已。鬼遂不現。後常念佛。臨終坐化。
念佛脫難
晉江邵希希文為士人時。夢至一官府。人皆稱安撫。行至前。見一官員問云。汝知汝未及第因否。對曰不知。引希文去。見一大鑊煑蛤蜊。見希文。及作人言。呌其姓名。希文遂念阿彌陀佛。方念一聲。蛤蜊皆變作黃雀飛去。希文後果乃第。至安撫使。以此見殺生阻人前程不可不戒。又見佛力廣大。不可不敬也。
念佛安寢
予舊相識劉仲慧。以夜夢多恐惧。予勸以念阿彌陀佛。仲慧志誠高聲念百八徧。當夜遂安寢。次日如前念誦。自此皆得安寢。
念佛屋不壓死
有一老婦雙瞽。令小兒牽行。常念阿彌陀佛。一日息於舊屋之下。忽傾倒。小兒走出。老婦在下。乃有二木相住。護於老婦之上。得不死。
念佛風疾不作
王居士於金山借阿彌陀。佛經。欲校勘刻板廣傳。舉筆之時。右手有風。其指自掉。寫字不便。乃舉指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數聲。禱除風疾。以成就此經。禱畢。指遂不掉。以至終帙無恙。以此見佛菩薩只在目前。但人信心不至耳。
念佛愈痁
官員李子清。久苦痁疾予乃授以一方。臨發時。專念阿彌陀佛。子清從之。其日遂愈八分。次日復如是遂全愈。子清由是篤信佛理。
念佛明眼
予同郡有阮嫂。患兩目將盲。常念阿彌陀佛。遂得開明。此予親見之。
念佛愈痼疾
梁氏女雙目俱盲。念阿彌陀佛三年。繫念不絕。雙目開明。又馮氏夫人念佛。久病自愈。
念佛治病
秀州一僧。常念阿彌陀佛。為人治病。常得全愈。
念佛兒孫免難
予鄉村間有一老人。每有事。必合掌至額。念阿彌陀佛。其孫兒方二三歲。因隨母至田野。忽失之。後數日。人告云。在溪外。果尋得之。其足跡徧於灘上。其溪甚深。不知此兒何緣過彼。又且久而無恙。人以為其祖志誠念佛所感。
念佛得福
饒州軍典鄭鄰。死至陰府。以悞來放還。閻羅王告云。汝還人間。見人殺生。但念阿彌陀佛與觀世音菩薩。彼得受生。汝亦得福。以此推之。足以見念阿彌陀佛。可薦拔亡者。可增延福壽。亦無灾難。不特往生西方而已。
論臨終念佛
龍舒淨土文曰。凡一切命終。欲生淨土。須是不得怕死。但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凡遇有病。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叮囑家人。病重之時。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家中長短之事。不得哭泣嗟嘆。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時同聲念佛。待氣盡了。方可哀泣。纔有絲毫戀世間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若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若依此者。決定超生即無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