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故事:深圳创业史1979-2009(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1994冲突纷争(5)

特区不能再“特”了

1994年,宏观层面的深圳也不消停。3月,初春的北京,著名学者胡鞍钢的一份报告以新华社内参的形式呈报到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办公桌上。这份报告认为,深圳不能再享受优惠政策,这样不利于缩小地区差异。

1993年,深圳外贸出口荣登全国第一的宝座,首次超越上海。但此消息的正式公布,是1994年3月8日。

《深圳特区报》的报道称:“据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门统计,1993年深圳对外贸易出口总额已达83.3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15%。一直是全国外贸出口大哥的上海,将全国冠军的宝座让给了仅有14年城市历史的深圳。对于全国外贸界人士来说,这一转变无疑是一次震撼。根据国家统计口径,外贸出口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国有企业自营出口的一般贸易额,二是三资企业自产产品出口额,三是‘三来一补’工缴费收入。1993年,深圳市一般贸易出口不很理想,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呈滑坡趋势,最后仅实现出口18亿美元。三资企业自产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25%,是深圳市外贸出口地位上升的重要原因。1993年,深圳市三资企业实现出口56.5亿美元,加上‘三来一补’企业按上缴工缴费统计的老口径,总额达65.3亿美元,占总数的87%。三数相加为83.3亿美元,高出上海的70多亿美元出口数。另外,需要说明的,1993年国家统计‘三来一补’数字时,还有一个新口径,即‘三来一补’出口总值也计算一次外贸出口,按此口径,深圳出口额为143.3亿美元,比排在第二位的上海多出近一倍。”

全国外贸出口冠军的桂冠从1993年开始一直戴在深圳的头上。此后尽管上海在GDP上超过深圳,但在外贸出口上一直居于其后。

也是这一年,深圳的一位学者预言深圳GDP将很快超过天津。天津市主要领导召集经济部门的负责人开会,要求天津不能被超过,特别指出不能被深圳超过,但没几年,深圳GDP就超过了天津。

1994年10月,北京著名学者胡鞍钢到上海作经济报告,题目非常犀利:《上海:为何老大变老九——不同税制对上海的影响》。所谓“老九”,是指上海到了1992年,其国内生产总值已从1978年的全国第一下降到第九。上海市的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的确是每况愈下。这引起海内外不少人的议论。

胡鞍钢直截了当地对上海人说,上海衰落的原因,全在于中央政府在税制上对上海“实行歧视性政策,抽血过多,取之过量,而导致其发展乏力,没有后劲”所致。

胡鞍钢认为上海的财政贡献远远大于经济贡献。他还以广东在20世纪80年代的迅速发展为例,证明中央在税制方面给予广东的优惠是导致广东超过上海的原因。他说,在西方国家,很少有一个国家有不同的税制。因为税制上的不公平,导致上海失去了发展机会,只要中央像对待广东那样对待上海,全国统一税制税率的话,上海会迅速发展起来。

此前,胡鞍钢以新华社内参的形式上书中央和国务院说,特区不能再“特”了,不能再无限制享受优惠政策!必须对中国经济特区的政策进行彻底调整,坚决取消各种减免税和优惠政策,取消不利于缩小地区差距、优惠于某些地区的经济特区。因为,“公平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央政府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不能带头破例,对某些地区实行优惠政策或提供垄断……任何地方都不得享有法律和制度之外的经济特权,即使是经济特区也不能享有和保留经济特权”。

6月,胡鞍钢到中央党校给省长班讲课,第一次把“特区不能‘特’”的观点公开,认为凡市场经济就该全国一个政策,这才叫公平竞争。这恰恰迎合了其他地区一些领导人的情绪,尤其引起了当时一些欠发达地区领导的共鸣。

胡鞍钢的进攻延续到1995年,6月中旬,在北戴河一次少数民族干部会议上,胡鞍钢再次指出“对特区的优惠政策,人为地加剧了地区之间的矛盾,受到绝大多数地区领导的反对”。7月,胡鞍钢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的特区研讨会上,提交了《特区还能再“特”吗?》的论文,进一步阐明他的观点。

一场特区之争终于爆发。

1995年8月7日,《深圳特区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长文《深圳的实践说明了什么——深圳市市委书记厉有为访谈录》。

厉有为说,成立特区时,中央只给了1.5亿元的开办费,以后就没再给了。1988年后,深圳经济有了一定的实力,开始向国家上缴财政收入。他专门为此向人们算了4笔账:

一是1988年后,深圳向中央、省财政上交34亿元;二是国家直接从深圳取得的海关税、海关代征税,铁路、邮电、银行在深圳实现的效益15年来超过500亿元以上;三是各省市在深圳投资企业,现在已经有收获。中共湖南省省委书记王茂林说,湖南在深圳投资企业的净资产已经超过30亿元;四是在深圳,外地就业人口有210万人,据几个省统计,在深圳的打工者每年寄回家乡的钱人均最少达到3000元,也就是说,打工者每年最少寄出了60亿元到全国各地。

厉有为是在告诉人们,中央政府对深圳特区的投资,是15年来最为合算的一笔。

接着,厉有为话锋直指胡鞍钢,言辞十分严厉地说道:“现在有人否定特区,主张取消特区,说什么特区培养了特殊利益集团,是和中央争利分利的特殊利益集团,是用‘寻租’的手段发展的。政治‘寻租’是向中央要特殊政策;经济‘寻租’是向京官行贿。这不仅仅是把脏水泼在特区建设者身上,而且还把中央领导诬陷在里边了。”

胡鞍刚接着在香港《明报》发表文章,进行反击。1995年秋天,双方争论得不可开交。《深圳特区报》连续发表了杜吉轩的《办特区是搞特权吗?》、郑炎的《浅议学者与学棍》和吕延涛的《棍子向谁打来》等文章。

厉有为后来披露,特区报的三篇文章,前两篇是他修改定稿,第三篇是他写的,署笔名。

这场特区之争到1995年的秋天才停止。

【城市日志·1994年】

1月7日,深圳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数字数据网。

1月22日,美国R·R·当纳利·森公司,以668万美元收购了深圳石化旭日印刷公司74%股权,其中包括商誉费100万美元,开创了深圳无形资产作价转让的先例。

2月5日,北环快速干道主车道全线通车,全长20.84公里,标准路宽132米,为当时深圳第一大道。

3月10日,日本奥林巴斯落户深圳。

5月3日,深圳在全国率先推出公共汽车无人售票。

6月18日,“世界之窗”隆重开幕。

8月20日,大梅沙海滨娱乐场开业。

11月2日,皇岗口岸实施24小时通车。

11月19日,光大银行深圳分行正式开业。

12月22日,我国第一条时速160公里的准高速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建成通车。

12月24日,全国钟表配套市场在深圳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