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北京100191)
摘 要:体育运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能促使学生的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该抓紧有限的时间,充分加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课锻炼,多组织学生的群体活动,通过体育锻炼,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反过来,运用心理规律进行体育锻炼,也会产生非常明显的效果。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努力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各种方式的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素质;心理规律
作者简介:陈任慧(1986~),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1 体育与心理素质教育
人是身与心的统一体。人的素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身体素质,其二是心理素质。学校教育有体育和心理素质教育之分,心理素质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开发智能、健全人格的教育;狭义的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良好性情,预防心理疾病。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格的不可缺少的方面。体育教育目的是通过身体教育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强壮体魄,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全面发展。
1.1 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目标
我国在古代教育学家中就有人提出了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之间是相关联的,如孔子主张以“礼、乐、射、御、书、教”来教育弟子。我国传统体育也是非常重视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一致性的。例如,在气功的练习中注重意念和以意行气,就是强调精神和心理对身体的调节作用。从小我们也都知道德、智、体应该全面发展。所以,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都非常重要,两者要和谐的发展,这是教育一贯追求的目标。
1.2 现代体育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在新课程标准中,再次提出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每个人都应该全面地发展,体育不仅仅只是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它是以体育为途径,通过体育锻炼直接作用于人的身体,从而增进健康,获得身体机能健康、心理功能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因为,心理是生理的功能形态,所以体育对生理的作用一定会导致心理的变化。把心理的发展纳入身体发展之中,让心理来调控身体,这样才符合现代体育的特点。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受教育者身体和谐发展。因此,从体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任务来看,应该是营养、保健、身体技能技巧、身心健康发育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这5个方面的有机统一。
1.3 坚持身心和谐发展也是对现代体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虽然学校体育包含知识、技能、技术以及道德的学习,但是这些因素作为手段,都是服从身心和谐发展的根本目的。教育实践证明,身体锻炼是必不可少的,要合理安排时间,脑力和体力活动相间。这样一来,学生的身体才会向健康的趋势发展,并且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身体活动对大脑和智力发展的作用,也是心理学、生理学、人类学研究的重大课题。当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会受到身体活动特别是双手活动的重要影响和制约,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这些研究成果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展示出了一条通过身体教育来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新途径。
2 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2.1 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体育运动对心理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运动能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把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和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进行对比,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的心理素质要比很少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好了很多。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以下几点:第一,可以提高唤醒水平。当体育活动达到一定的运动量,使唤醒水平提高,导致人的精神振奋。如果运动量过低,是达不到这个效果的。由此可以推断出,运动量较大的体育活动有助于调节精神不振和情绪低落的学生;第二,可以降低应激反应。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降低了心率和血压,从而降低了应激反应,减少对生理的影响;第三,可以消除心理疲劳。多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加大人体最大输氧量和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调节不好的情绪状态,消除心理疲劳。由于学校升学率以及自身的压力,很多学生肩上的重担很沉,使得身心都很疲惫,情绪低迷,而且严重缺乏锻炼,甚至神经衰弱。所以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是很有必要的;第四,可以治疗心理疾病。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很多学生因为升学或者是找工作各方面的压力,得了抑郁症和焦虑症,这样不仅影响了学习的正常进展,还影响了身体的健康,所以应该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多参加体育活动,慢慢改善身体、增强体质、调节心理疾病。
2.2 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仅发展了自身的机能水平,而且能了解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特别是集体的活动,不仅扩大了社会活动范围,而且和同学建立了合作关系,有利于社会自我意识的形成。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认知能力和运动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般智力低下的学生运动能力也差。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通过体育运动对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以后,可以自己改善不足,向好的方向发展。
2.3 体育活动能促进学生社会化
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活动大多是通过身体动作进行彼此之间的交往的,所以不需要太多的语言交流,这样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缩短了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形成相互协作、配合、相互接纳宽容等社会行为。经实验证明,运动能力发展好的学生,他的情绪变化也小,很少有自卑的现象,性格比较随和,社交积极性高,社会适应能力强,容易成为集体的领导者。所以,要多参加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2.4 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这些品质非常可贵,从体育中磨砺出来以后运用到生活中,就是自己的一笔财富。
3 体育运动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发展教育
3.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当代学生是新时期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发展教育尤为重要。
3.2 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体育运动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它可以在后天的接触、参与、实践认识体育运动过程中获得。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正确合理地选编教学内容,这样既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能使他们感兴趣,多采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如组织学生观看体育比赛、体育欣赏等;运用多媒体教学来感染学生;多安排游戏竞赛等练习手段,充分激发运动动机,调动学生的激情,培养运动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3.3 创造良好的氛围,增进心理健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力量、耐力、速度等身体素质的练习,造就一副强健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于某一教材,教师不是机械地全部灌输给学生,而是制造一个情境或引用一个观点,提出一个问题,引入课堂,然后有目的地安排一系列的练习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自我体验中自我总结归纳动作要领、技术原理等,在练习过程中学会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判断、自我讨论交流、自我选择等,从而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识,在自尊、自信、自制和自强的基础上自爱,正确地对待自己、别人和客观世界,从而增进心理健康。
3.4 课堂教学之余多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课堂教学之余应该多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和发展,在活动课上学生的活动范围更为广阔,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利用体育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培养自主和创新的能力。
综上所述,面对体育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作为体育教师,努力掌握有关知识,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自觉地、有目的地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全面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不容忽视。这既与党的教育方针相一致,也是体育事业发展本身的要求。这样才能发挥体育教育的最佳功能,真正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并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丁雪琴.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1998(5).
[2]季浏. 体育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柳斌. 柳斌谈素质教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
[4]桑新民. 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253.
[5]祝蓓里. 体育心理学新编[M]. 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12-13.
[6]扬宗义. 体育心理学[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