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背景下的现代服务业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新经济新机遇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研究综述

何慧红

摘要:本文在简要考察1994—2007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状况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否可持续及应对双顺差的对策或政策方面。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研究做一详细介绍及评述,以期找到一些分析思路和方法,为以后的研究做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经常项目;资本项目

一、引言

传统的发展经济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般会面临着两大缺口,一个是国内储蓄和投资之间的缺口(储蓄缺口),另一个是国内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技术需求的缺口(外汇缺口),而吸引外资能够很好地平衡这两个缺口,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收支结构经常表现为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顺差的组合。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自从90年代以来,特别是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连续十多年来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一直呈现双顺差局面,与传统发展经济理论大相径庭。这种特殊的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中国政府的关注,对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发展趋势和解决途径展开了研究。现对国内外有关学者在这一问题的研究做一综述,以期找到一些分析思路和方法,为以后的研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1994—2007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和金融项目状况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http://www.safe.gov.cn

图1 1994—2007年国际收支状况

从图中来看,我国自1994年以来,除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出现小额资本项目逆差外,其余年份均为双顺差,并且从整体上来看,二者增长的速度都较快,特别是经常项目顺差近几年呈指数形式增长。

三、双顺差产生的原因研究

近年我国学者在分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产生的原因方面采用了许多研究方法,从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对这一重要问题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1.国民收入恒等式法

王月溪(2003)通过开放经济条件下四部门国民收入的构成,推出储蓄、投资与出口、进口间的关系,寻找一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差额的原因,具体公式如下:Y=C+I+G+X-M,Y-C-G-I=X-M,S-I=X-M,CA=S-I(Y代表国民收入,C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G代表政府支出,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CA代表经常项目差额)。如果CA>0,也就是S>I,则经常项目顺差;反之为逆差。我国10余年来储蓄率很高,但是由于国内存在着相当程度的金融抑制,高额储蓄缺乏合适的途径和手段转化为投资,因此储蓄大于投资是我国经常项目长期出现顺差的根本原因之一。张少华(2005)、余永定(2006)持相同观点。

2.“两缺口”模型法

1966年,钱纳里和斯特劳特在《外援与经济增长》一文中提出了“两缺口模型”,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利用外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思想是发展中国家国内有效供给与资源计划需求之间存在缺口,即储蓄缺口与外汇缺口,而利用外资是填补这两个缺口和经济发展中技术约束的有效手段。“两缺口”模型的公式是:I-S=M-X,I-S是投资与储蓄差额,被称为储蓄缺口,M-X是进口与出口的差额,被称为外汇缺口,可以通过对各变量的调节达到上述公式的平衡。从国际收支平衡关系看,国外资金I的增加,意味着进口M的相应增加,即资本项目的顺差要有经常性项目的逆差予以平衡。我国存在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有大量的FDI进入,但另一方面这些FDI并没有大量进口技术设备等高技术产品,而同时我国出口又大量增加,因此资本项目的顺差并没有造成经常性项目的逆差从而达到国际收支的平衡。采取此种分析方法的有张亚兵(2006)。

3.FDI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张少华(2005)、龙天健(2006)、余永定(2006)对FDI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做了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由于我国“类金融抑制”产生的融资约束环境,使得我国的一些剩余资本只能以FDI的形式回流到国内,实际上很多FDI是国内资本,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资本项目顺差实际上存在着虚高的问题。而另一方面,真正的FDI本质上是一种外债,最终要从经常项目下的“收入”项流出去,从近几年的国际收支经常性项目的收入项来看,伴随着FDI的持续快速进入,“收入”项所表明的利润汇出也在不断增大,也就是说今后我国经济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利润汇出压力,因此FDI将有可能减少经常性项目的顺差。

4.加工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互动

卢峰(2006)从我国加工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互动关系角度考察了我国目前外汇储备超万亿的结构原因,他的研究证明外商直接投资与加工贸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双顺差的直接原因在于加工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双重因素的影响,从更深层次分析则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降低和清除了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的制度壁垒,企业和劳动者通过学习和创新发挥出我国资源比较优势和大国规模优势的结果。因此他认为只要我国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在国际贸易方面的比较优势,参与产业内分工,双顺差在短期内很难消除。

5.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之间的关系

刘志雄,胡智(2007)通过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发现,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之间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也就是资本项目变化是经常项目变化的Granger原因。因此他们认为如果只是调整资本项目必然会对国际收支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为了更好地调节我国的国际收支,应该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稳定。

以上对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分析从一开始比较关注储蓄与投资缺口、外汇缺口等宏观经济因素到后来更注重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本身的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从而深层次挖掘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与我国金融发展环境、招商引资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是密切相关的。而招商引资本身对外贸的广泛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从而审视我国一直以来外资超国民待遇的政策。

四、对于双顺差的可持续性研究

(1)姚利民(2001)做了一项关于发展中国家双顺差与经济持续增长的研究,他假定一国在开放经济环境下保持外部均衡,同时假定经常项目只有贸易和投资收益两项,资本项目主要考虑直接资本流动,在引入经济动态增长因素之后,得出一国国际贸易差额(NX表示净贸易,NP为投资净收益)和资本差额(NI为净投资)存在着六种基本关系:NX、NP逆差, NI顺差;NP逆差,NX、NI顺差;NI、NP逆差,NX顺差;NI逆差,NX、NP顺差;NI、NX逆差,NP顺差;NX逆差,NP、NI顺差。而这六种基本关系正是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经历的六个阶段。一般而言经济开放发展的起步阶段是第一和第二阶段。通过中国1982—1997年NX、NP和NI的变化情况以及其他一些高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新西兰、墨西哥和巴西)的数据表明,双顺差的国家都表现出很高的GDP增长率,对此他认为对外贸易乘数和投资乘数具有很好的说服力,因此他认为双顺差是一国宏观经济良性持续发展的开始,并且认为我国双顺差有着坚实的经济基础。

(2)周克(2003)采取适应性预期的方式对未来双顺差是否可持续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贸易账户顺差增速下降、投资收益逆差增长、服务项目逆差增长会减缓经常项目顺差的增长。在资本账户中,他认为中国投资环境的改善会进一步增加资本项目的流入,而其投资需要进口的资本品很可能给中国贸易项目带来逆差压力。因此他认为,中国在未来一段时期,资本账户将继续保持顺差,而经常账户则将面临较大的逆差压力。

(3)肖崎(2006)简要分析了我国国际收支的结构特征:外资流入与外贸顺差并存;经常项目内部结构不合理,货物贸易有较大的顺差,但服务贸易逆差,投资收益持续逆差;外汇储备激增和储备条件恶化。接着他从出口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自主创新能力、国际贸易竞争指数较低等方面论证了我国出口竞争力不高的事实。其次我们为双顺差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如出口导向型经济带来的各种问题、内外经济失衡、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巨大成本、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等等。因此他认为我国国际收支的“双顺差”格局在长期内是不可维持的,即使目前已经维持了十多年,但它的支撑基础是十分脆弱的,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对此,他提出了提高产业竞争力、调整对外贸易战略、促进内外均衡等措施。

(4)余永定(2006)从FDI对经常性项目的影响角度对中国双顺差特别是经常项目顺差是否可持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长期来看FDI对经常性项目的负面(主要指的是对经常项目下收入项的汇出越来越多)影响会越来越大,并且从国家货币政策角度来看,也需要我国在近期内设法减少双顺差以致减少外汇储备从而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因此他认为我国在未来期间,经常项目顺差增速会减缓甚至会出现绝对量的下降。

对双顺差是否可持续问题的研究,学者们主要集中在外贸竞争力和FDI两个因素的预期上,普遍的观点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常项目顺差有下降趋势,而资本项目会保持顺差,这种观点实际上和萨缪尔森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国际收支结构四阶段论不谋而合。

五、双顺差对策或政策研究

1.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角度

王月溪(2003),毛中根、唐振龙(2006)从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出发分析了国际收支经常性项目出现顺差的原因为CA= S-I,也就是说经常项目顺差是国内储蓄和投资差额形成的一种对外净投资。中国的经常项目顺差意味着对外净投资,而资本项目顺差表示引进外资,因此这种双顺差结构是一种极其不经济的组合方式。同时他认为,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其中主要来自货物贸易顺差是必要而且有经济基础的,因此经常项目顺差是必然的。所以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应该更多地从资本账户方面逐步减少顺差甚至是逆差。对此,他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现阶段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调整方向是资本账户中直接投资结构问题。这些年我国引进直接投资仍然存在着技术含量不高、低附加值、区域不平衡、产业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中国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利用外资的问题,而不是单纯引进外资的问题。然后他通过国际间比较,认为中国必须加快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鼓励企业以合作开发、BOT投资、收购和兼并等各种方式进军国际市场,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这样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的不经济问题和国际储备管理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跨时期分析法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和费利普·拉雷恩在他们的宏观经济学研究中,将储蓄、投资、产出、消费、进出口贸易等经济行为看做是连续滚动、多期互叠、相互影响的系统过程,进而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张少华(2005)、余永定(2006)将此方法用于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分析,用公式表示为:Ri=g(Cx,Ix,Mx,Xx,ex,ix)式中, Ri代表第i期的国际储备,Cx代表某一期的消费,Ix代表某一期的投资,Mx代表某一期的进口,Xx代表某一期的出口,ex代表某一期的汇率,ix代表某一期的利率。公式的含义是一国第i期的国际储备(国际收支状况)受其前期、当期、后期的消费、投资、进口、出口、汇率、利率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较近期间的经济因素影响作用较大。他们认为我国当期的资本输入增加了即期消费和投资,但却减少了未来期间的消费和投资,因为未来期间的部分外汇收益要用于偿还前期的债务负担。将此种行为连续起来,从多期滚动的思维出发,就会出现资本项目顺差越多,经常项目顺差越大的双顺差现象。这种情况深刻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所存在的根本问题。

3.吸收分析法

这一方法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亚历山大等经济学家提出的,旨在研究货币贬值能否改善一国经常项目逆差状况。我国学者邱兆祥、王海南(2006)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我国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他们从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平衡出发,将国内的支出(C+I+G)等同于对国内产出的吸收,推导出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模型KA+{S-[I+(G-T)]}=OF,式中KA是资本项目差额,S-[I+(G-T)]是经常项目差额(CA),OF是外汇储备差额。含义是资本输入及国内储蓄大于国内吸收的盈余资金将转化为外汇储备。我国连续多年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是顺差,以至形成了巨额的累计外汇储备。因此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减少KA,即外资的引入,实现资本项目的平衡;减少CA,即扩大进口、减少出口,实现经常性项目的平衡。

4.国际收支动力模型

郑宝银(2006)首次对调整国际收支双顺差的金融政策变量、贸易政策变量、外资政策变量、消费政策变量、收入政策变量、产业政策变量和财政政策变量等七大政策变量进行了系统分析,其中每个大的变量下面又有很多小变量,总计51个小变量。在他所设立的国际收支动力模型中,Ft=M2V2-M1V1(其中Ft代表第二期与第一期国际收支总额相比的改变量;M2、M1分别代表第二期期初和第一期期初的国际收支规模,V2、V1分别代表第二期和第一期国际收支的增长速),他认为要达到期望的M2V2状态,必须根据国际收支现状M1V1和阶段性发展目标M2V2来选择适当的政策组合。至于具体的政策组合,政府应该根据阶段增长目标和经济发展需要进行有效地管理。

国际收支双顺差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的深层矛盾的反映,要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涉及到金融政策、贸易政策、外资政策、消费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复杂的政策系统,因此需要统筹安排慎重对待,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少华.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形成原因与化解之道——一个基于金融抑制和金融发展的视角,甘肃社会科学,2005(5),235—237.

[2] 余永定. 中国的双顺差:根源及对策,中国金融半月刊,2006(19),25—27.

[3] 王月溪. 解读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结构特征、形成动因、调整方向及政策建议,管理世界,2003(4), 26—32.

[4] 张亚兵. 产业政策取向下的外资流入变动研究:“存贷差”与“双顺差”的相关关系,硕士学位论文,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2006.

[5] 龙天健. 中国超额外汇储备的生成机理与结构弊端,山东社会科学,2006(10),91—93.

[6] 卢峰. 我国国际收支结构变动及其对人民币汇率影响,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系列,2006年5月.

[7] 刘志雄,胡智. 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分析及比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50—55.

[8] 姚利民. 发展中国家双顺差与经济持续增长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18—21.

[9] 周克. 中国: 双顺差与新兴债权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4),76—79.

[10] 肖崎. 中国“双顺差”结构的可维持性分析,亚太经济,2006(3),95—98.

[11] 毛中根,唐振龙. 开放经济下资金供求非均衡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3), 33—37.

[12] 庄芮. 中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成因与利弊,金融与经济,2000(3),9—11.

[13] 邱兆祥,王海南. 为什么我国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会失灵,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1),3—6.

[14] 郑宝银. 国际收支双顺差下的经济政策选择与调整,国际贸易问题,2006(12),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