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文叙之思
更新时间:2024-06-12 15:36:30
最新章节:爱心铺成希望之路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但聚焦于形式结构,因此书名暂定为《走进形式的结构》。本书有以下几个部分:一、“学术发展历程”,收入四篇文章:《跨越学科边界》自序(历时性地描述了作者从本科到当今的跨学科学术研究历程),《短篇小说双重叙事进程研究》后记(历时性地描述了作者从读博士到现在,如何一步一步从修正西方权威的理论发展到在西方学术前沿引领研究的过程),《在国际前沿创新——北大外院20周年院庆发言》(从在北大学习的经历开始介绍自己的成长过程,聚焦于在国际前沿的拼搏),《试论外语科研创新的四种途径》(《外语与外语教学》,介绍的是作者截至2000年的科研创新经验)。二、导读,收入以下导读:《跨越学科边界》导读,《西方文体学的新发展》导读,《含混的话语:女性主义叙事学与英国女作家》导读,《小说文体论》导读。三、书评:主要评论对象是当时国外有影响的学术新著。四、访谈录。五、序言:作者多年担任全国性的叙事学和文体学协会的会长,序言也包括在这两个领域,她为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的论文集写的序言。六、评论:关于形式结构研究的评论。
上架时间:2022-10-01 00:00:0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已经获得合法授权,并进行制作发行
文叙之思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爱心铺成希望之路
- 人格的魅力
- 附录
- 《跨越学科边界》导读
- 《跨文化性与文学翻译的历史研究》导读
- 《小说文体论:英语小说的语言学入门》导读
- 《文学中的语言:文体学导论》导读
- 《西方文体学的新发展》导读
- 《含混的话语:女性主义叙事学与英国女作家》导读
- 第六辑 导读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鲁迅的写作与民俗文化
多年来国家意识形态自我建构的特殊需要和过多人的参与,使鲁迅研究日益显现其发展的窘相。在关于鲁迅写作的众多言说之中,该书作者独辟蹊径,将其对鲁迅写作的思考置于中国文学现代化(或世界化)进程中现代作家对于本土民间文化资源的对待态度之大背景下,从鲁迅写作的民俗兴趣发生、民俗文化对于鲁迅写作理论的影响、鲁迅对于民俗文化的主体措置、鲁迅民俗文化表现的写作意义等八个方面,对鲁迅的写作和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文学19.5万字 - 会员
寓意的逻辑:爱伦·坡小说研究
本书以敏锐的学术眼光捕捉到常为爱伦坡小说研究者忽略的语义逻辑问题,在确定了坡的小说逻辑诗学这一基本框架之后,分别围绕“文学与控制论”“视差与表层阅读”“文类能量与进化”“语言游戏与语义增殖”“新媒介与秘密写作”“文学与仪式”以及“双重束缚与替身结构”等七个层面对坡的小说加以重新阐释,凸显其寓意赖以发生的逻辑机制。文学23.6万字 - 会员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乡土小说中的伦理书写
本书以伦理视角为切入点,结合社会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和人伦风俗等因素,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乡土小说中的伦理主题视野、作家姿态、伦理立场、艺术表现风格等方面的嬗变。本书研究拓宽了以往研究的范围,试图对西部乡土小说创作进行系统化的整体研究。综合运用文学审美批评、社会伦理研究等相关理论,把文学置于社会变革与乡土伦理变迁的时代背景中进行考量,阐释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乡土小说伦理书写的多元内涵和发文学28.2万字 - 会员
蒙古英雄史诗诗学
《蒙古英雄史诗的诗学》汉文译本,由序、汉文译序、正文8章、文献目录及蒙汉术语对照表组成。8章分别为:导论、宇宙结构、黑白英雄形象体系(1,2)、骏马的形象、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文化变迁中的史诗发展和意像韵律风格。本书是蒙古族著名诗人、学者巴·布林贝赫先生最重要的史诗研究著作,是蒙古英雄史诗研究经典理论著作。该书成功地运用文学、美学、文化人类学等多视角的方法,展现了蒙古英雄史诗的美学特点,建构了蒙古文学10.7万字 - 会员
网络文学评价体系论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结项系列成果子课题(基础原理部分),系统探讨了网络文学评价体系和批评标准,含网络文学评价的艺术哲学前提、评价主体身份、评价体系建构原则、评价体系构建关联要素,网络文学评价的维度选择与对象区隔、评价体系、逻辑层级、指标设计与要素倚重,以及网络作家的评价标准、网络作品的评价标准、文学网站评价标准等,是一部切中网络文学评价基本学理问题的原创性理论专著。文学37.8万字 - 会员
现代转型体验:新世纪乡土文学研究
本书以新世纪乡土文学为研究对象,对社会转型中的农民现代体验进行探讨,深入新世纪以来农民的情感世界与文化症候,提炼出怨羡、焦虑、浮躁、疾病四种宏观现代心理体验,分析农民土地意识、性观念、人际关系、宗教信仰和乡村社会的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知识观念、消费观念等,呈现新世纪以来农民剧烈的文化心理冲突、人格嬗变和乡村秩序变革,视野宏阔。全书始终贯穿历史意识,坚持人的观念的理解和把握,注重文学内外部结合、宏观文学40万字 - 会员
艾丽丝·沃克的混杂性书写研究
本书依据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探讨美国小说家艾丽丝·沃克如何在小说中结合美国黑人和印第安传统文化元素,以及现代西方写作技巧与理念,凸显文本在叙事、神话、宗教信仰和人物塑造等方面的混杂性,建构独特的美国黑人一印第安文学范式,展现他们在白人文化压迫下建构自己混杂身份所采取的创作策略和民族意识,质疑主流群体所界定的简单化的种族身份。从混杂性的视角对沃克的作品进行解析,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沃克的文学创作特文学20.1万字 - 会员
佐藤春夫与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以《车尘集》为研究视角
佐藤春夫既是日本近代著名诗人、作家,也是与中国古典文学渊源深厚的评论家、翻译家,尤其是其中国古典翻译诗集《车尘集》,一直受到日本读者的好评。本书以《车尘集》为例,研究佐藤春夫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主要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分析了佐藤春夫的多重文学家形象。第二部分从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语境入手,综合考察了《车尘集》的成书背景。第三部分在梳理既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证了《车尘集》原典底本的由来。第四部分从文学16.2万字 - 会员
“倭寇”与日本的“倭寇文学”:中日视差与文史互化
“倭寇文学”是将明代“倭寇”这一历史事件加以文学书写的独特题材类型,在中日两国文学中皆颇具规模。而两国作家所持完全不同的立场和视角,决定了两国“倭寇文学”全然不同的观照与描写,由此形成了“中日视差”。本书通过分析两国的“倭寇文学”,在历史真相与文学想象之间,在史料记载与历史注解之间,在国别与区域之间,深入考察其中存在的差异乃至错位,从而有助于具体而又深刻地认识日本民族的历史观念与文化心理。文学23.5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