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超单身社会
(日)荒川和久更新时间:2022-08-10 17:58:45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在日本,1980年,有家庭主妇的家庭是1114万户,如今双职工家庭则达到了1000万户以上;2015年,男性的终身未婚率为23.4%,女性为14.1%;2015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31.1岁,女性初婚年龄为29.4岁,男女平均初婚年龄比1990年均推迟3岁;近年来,共同生活20年以上的“熟年离婚”比例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40岁以上未婚女性不愿结婚;2035年,将有4成男性和3成女性以终身无子状态度过一生。随着未婚率、非婚率、离婚率逐年攀升,以及丧偶导致高龄单身者的不断增加,2035年,日本将有一半人口是单身!日本在走向老龄化社会的同时,也在率先成为“超单身社会”。本书以大量数据立论,深入剖析日本单身社会的成因,以及个体的生活意识、消费意识和价值观的变化,提出“单身经济”崛起的商机和对应策略,并对未来的两性关系发展提出大胆预测。无论是否结婚、生子、组建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面临成为“单身者”的风险。但单身并不意味着切断与他人的所有连接。只要提升“独自生活的能力”,好好“爱自己”,即便一个人也能享受幸福的单身生活。
品牌:浙江人民
译者:郭超敏
上架时间:2022-05-01 00:00:00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浙江人民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超单身社会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 家庭和单身社会并不是对立的
- 技术奇点与单身社会
- “真正的自己”在哪里?
- 要想独自生活,必须要爱自己
- 独自生活的前提是与他人建立起联系
- 独自生活的能力是必备能力
- “单身充实”这类词语出现的原因
- 单身社会并不是孤立社会
- 已婚者和单身者的“幸福仓库”不一样
(日)荒川和久
主页
同类热门书
最新上架
- 会员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与测算
科学测算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是合理支付市民化成本、推动市民化进程的前提与关键。本书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社会经济情境,对市民化成本内涵进行了本土化修正,运用理论分析和方法创新相结合的手段,重新构建了市民化成本指标体系、完善了测算策略框架、改进了测算模型、设计了预测模型,并从多角度定量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各级指标的金额、结构及相关利益主体的成本支付情况,在此基础上从市民化成本支付角社科16.3万字 - 会员
人口预测方法与应用
本书以人口分析技术的核心内容生命表、总和生育率等人口测量方法为起点,全面系统介绍队列要素和孩次递进人口预测模型构建与应用细节。以实际研究问题和研究课题为案例,对人口预测的基础数据、预测模型、参数估计和误差来源等进行深入分析,使研究成果具有可重复和可检验的特征。书中将实际研究问题、真实研究案例、人口预测算法和独立知识产权人口预测软件开发与检验作为一个整体,帮助读者深入了解和理解人口预测的技术细节和科社科15.7万字 - 会员
流动人口健康与发展
本书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研究成果的汇编。书中按照研究主题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概述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与社会融合研究的理论基础、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国内外经验及服务模式创新;第三部分涉及流动人口的就业、健康与社会保障等内容;第四部分主要包括户籍制度改革、新型城镇化与人口流动迁移等内容。社科15.9万字 - 会员
身体、叙事与主体性:医学人类学论集
本书系一本医学/健康人类学的论集。年轻学人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结构走向主体,将身体经验与身体实践嵌入生活日常,主体叙事与主体表达得到全方位展示。多元医学和健康议题的观察和阐释,不仅丰富了读者对病患之身体、文化之身体、权力之身体的理解,还彰显出年轻学人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实践力与时代的道义和担当。本书呼唤一种行动视角,希望自我与他者的交汇并不局限在个体心灵的沟通、学理的碰撞,更应拓展至对社会现实的观照社科17.8万字 - 会员
少子老龄化社会:中国日本共同应对的路径与未来
本书从中日两国少子老龄化相关问题出发,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介绍了其应对措施和路径以及效果,探讨了中日两国在少子老龄化领域面临的问题。中日两国虽然社会制度不同,但在人口老龄化特征、人口结构变化、老人福利文化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精细的制度设计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应及时地借鉴日本经验,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应对少子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社科14.8万字 - 会员
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来自河南省的调查分析
本书充分利用全国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以及课题组所开展的城乡老年人需求问卷调查数据,借助人口学、统计学方法,对河南省人口老龄化以及老年人口发展的现状、特征、趋势等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此为基础,还具体分析了当前河南省城乡老年人口的各方面需要,以及河南省现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依据人类需要理论提出了基于需要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的理想框架和建设路径。社科24.9万字 - 会员
“动态人口红利”促进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本书聚焦于热点社会经济议题——“老龄化”问题,创新性提出了“动态人口红利”概念,驳斥了“老龄化”使得中国“人口红利”消失观点,强调转变单纯以劳动人口数量衡量人口红利的观点。更是提出了人口老龄化带来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于大力发展老龄化产业,其中主要包括老年人旅游业、社会化养老服务业。“动态人口红利”理论还分析了对于延长劳动年龄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对于当下中国进行养老制度改革建立更具有持续发展的养老保险社科28.8万字 新人口红利
中国人口从2022年开始进入负增长阶段,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4%为标志,中国已经进入国际上公认的中度老龄化阶段。人口新常态对经济发展最突出挑战表现为劳动年龄人口众多和持续增长的特征趋于消失,传统人口红利式微。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求通过挖掘传统人口红利潜力和开启人才红利,加快培育新人口红利。作者蔡昉基于对中国人口经济的长期研究,通过分析和判断当下最新人口变化的重要趋势性特征,社科18.9万字- 会员
地方知识与自然阶序:华西的植物研究与人类学(1920~1937年)
本书主要讨论的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任职于华西协合大学的部分学人在华西地区展开的植物研究。作者将这些学术活动置于其时的社会思想情境中考察后指出,这类研究在与同时期博物学和人类学研究的交互往来中,从一开始便与华西地区的人文-自然世界发生着较为直接和频繁的互动。而在各种关系互动中展开的华西协合大学人类学研究,逐渐凸显出其以博物学为底色的特征,此一特征在后来华西的人类学研究中也有一定的延续。社科15.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