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社研究
姜斯轶更新时间:2019-12-13 20:09:31
最新章节:后记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通过梳理喜(富)连成社科班存在的历史,同时追溯其继承的前代京剧艺术传统,探讨京剧教育史上“科班”这一类重要人才培养机构兴起和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同时展现京剧教育由一种传统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向转型的历史进程。
品牌:人大数字
上架时间:2016-08-17 00:00:00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数字版权由人大数字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京剧“第一科班”:富连成社研究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后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喜(富)连成各科人才资料总表
- 附录一:叶氏藏本目录表[1]
- 第三节 对“喜(富)连成社科班现象”形成原因的再讨论
- 第二节 喜(富)连成社的历史角色定位与科班模式得失
- 第一节 市场环境与京剧科班教育关系的再讨论
- 余论
- 第三节 传统戏曲教育向现代化转型的现实压力与趋势
- 第二节 富社的管理模式与改革
姜斯轶
主页
最新上架
- 会员
影视工业化体系研究
本书梳理和图绘了近年来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轨迹与阶段性成果,结合国内外丰富的案例,以敏锐的视角回溯和探寻中国影视工业化体系的源头和本质,同时强调了工业化体系不只是高新技术和重工业的表层概念,更是以IP为内核的版权价值与品牌意识的逻辑机理。本书力图摆脱长期以来电影收益过度依赖票房、版权价值缺乏深度开发、项目风险难以防控等不利局面,从项目研发、投融资、制片、发行、营销、放映、影视品牌开发、风险评估与管理艺术16万字 - 会员
格萨尔史诗从说唱到戏剧演变研究
书稿以田野调查的形式和民族志的阐释框架,观察藏族史诗演述类型及其文本形态呈现出的多样性,包括各大寺院与民间遗存的“格萨尔”说唱文本、说唱表演形式、乐舞、剧目、口传艺人与文化习俗及其艺术特色等历史变迁,从文化人类学视野将格萨尔藏戏演述与藏民族世代相传的史诗相对照,甚至与传统习俗相对照,阐释藏族格萨尔史诗与戏剧发生、功能、发展及其演述形态、叙事模式之间的文本转化,是口头传统与戏剧的互文与衍生,从而解释艺术22.3万字 - 会员
昆明城市戏剧新潮录
本书针对云南话剧的总体样貌,采撷云南院团戏剧、校园戏剧、民间戏剧、庭院戏剧、邀请戏剧、节庆戏剧等多方面内容,从专题角度,对云南话剧的现象和代表剧目进行判断和评价;同时本书保持涵盖全国范围的视野,关注近一时期北京、上海乃至海外等的代表性话剧,呈现中国话剧的整体样貌。艺术19.4万字 - 会员
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研究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讨论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内涵,考察象征主义戏剧的思想渊源及其在理论建构和文本创作层面的探索,带领读者走进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艺术世界。下编论述俄罗斯象征主义戏剧的外延,即影响和当代价值,旨在引导读者跳出象征主义戏剧的世界,重新审视20世纪这一戏剧流派在艺术领域内外所体现的价值。艺术23.2万字 - 会员
中国民间小戏史论
本书梳理、研究中国民间戏曲的发展历史。本项研究原是院重大课题“中国民间文学史”项目中的民间戏曲史部分。在中国民间文学的话语体系里,民间戏曲通常被称为“小戏”。确实,中国古代民间戏曲作品,“小戏”、即短剧具有代表性,所以本书以民间小戏(短剧)为研究重心。全书从文学史上早期具有戏剧因素的文艺作品谈起,从先秦至宋代,主要研究具有戏剧因素、且与民间文艺相关的作品,梳理考察在中国戏曲形成的过程中,具有戏剧因艺术36.3万字 - 会员
表演视域下的口头文学研究:以苏州评弹为例
苏州评弹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正处于衰退之中,政府部门和有识之士一致认为,要保存和发展这门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说唱艺术,加强理论研究是关键措施之一。《表演视域下的口头文学研究——以苏州评弹为例》一书借鉴了美国多位民俗学大师的经典理论,将苏州评弹还原为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维度内的、动态的表演事件来加以考察。首先,作者全面地梳理了评弹研究的历史,从中寻觅出从文学层面、技艺层面、戏曲和曲艺理艺术17.8万字 - 会员
中国演艺院团改革发展:现实与出路
本书对当前我国演艺院团的体制改革与创新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主要涉及我国演艺院团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势,新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与演艺领域的改革发展,我国演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与创新,我国演艺院团国际化战略推进与评估体系构建,重点发达国家演艺院团发展经验借鉴以及十八大以来探索实践与新时代展望。书中围绕我国演艺院团改革、创新与发展,直面演艺院团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艺术18.4万字 - 会员
影像传统与时代精神:英国喜剧电影(1990~2002)
20世纪90年代以及世纪之交,以《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一脱到底》《诺丁山》《真爱至上》为代表的一批英国喜剧电影获得了商业和口碑上的双丰收,并且成功走向世界。本书试图以对这批电影的分析来回答一个贯穿始终的问题:以喜剧电影为代表的流行电影是否有成为文化标签的可能和优势?这个问题既来自一种文化间的观察,也来自一种“全球对抗好莱坞”的电影行业忧思。艺术14.7万字 - 会员
传承与新变:近代化进程中的北京戏剧市场研究(1912—1937)
民国以降,北京戏剧在城市近代化的激荡变革中承袭着传统并吸纳着新质,形成了初步发展的戏剧市场体系。本书试图通过对1912—1937年间戏剧市场的剖析,还原戏剧市场在行业结构、基本业态、运行机制、竞争态势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基本面貌,并在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双重视角下判定其发展阶段及其转型特征。北京戏剧市场的发展变迁,体现了近代化进程中城市戏剧发展的普遍性历史境遇和转型特点,也彰显出北京从帝都向地方性城市转艺术20.2万字